佛學問答
經常聽說某些知名的僧人有某些行為後,因而認為他們沒有想像中的完美?
佛在臨死前告訴眾弟子:「依法不依人。」我們應把「法」當作最高的標竿,並以佛的身口意當作最高的模範。一位行為不檢的法師或許能講出很高、很完美的法,如果我們依於他講的「法」,而不要依於他不檢的行為,我們還是可以修得很好,並且如法地做到「依法不依人」。法永遠沒有錯誤,犯錯的永遠是人。還有,修行是內觀自己的身心,戒律也是戒自己。修行最忌觀察他人的過失,並把戒律拿來戒他人。聽聞佛法是聽聞經、律、論三藏與戒、定、慧三學,而不是聽聞佛教界的是是非非。我們好不容易厭離世間,遠離世間的恩恩怨怨,進入佛門後怎麼反而拾起是是非非,不起大精進呢?
另外,「有慚有愧」的心對於一個學佛者也是無比重要的。當我們無法持好嚴格的戒律、嚴謹地修行時,但存「慚愧」的心,內知自己還沒成就,當繼續努力以尋求突破。如此帶著慚愧的心,修行才能一點一滴地突破與進步。切莫把自己做不到的修行或持不好的戒律,用一種冠冕堂皇的謊言把它合理化,這樣會使修行就此停滯不前,甚至墮落、退失道心。因此,具有「慚愧」的心態非常重要,它能讓我們不斷地精進修行,避免放逸、懈怠。只要觀察佛陀是如何修苦行、要求自己,就可以得知:怎麼可能用最舒適的修行獲得最大的成佛果報!彌勒菩薩原本是釋迦牟尼的老師,是祂的說法讓釋迦牟尼發菩提心的。結果由於釋迦牟尼修種種苦行,超越彌勒九劫而成佛。彌勒選擇舒服快樂的修行,現在還在兜率天當菩薩,因此,龜兔賽跑,烏龜先到達終點了。總之,修行應「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那就不會生起「憤世嫉俗」的心,也不會放逸懈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