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1-11-09 師父心靈法語6
《華嚴經》闡述一位菩薩的大願之所以能夠圓滿,必須具足十法,其中第一要素即是「心無疲厭」,這恰恰是現行佛教徒最大的致命傷。現代的佛教徒物質享受豐富,活在多元化的社會,各種生活方式琳瑯滿目,可自由選擇,故學佛不是唯一的一種生活方式。相較於較落後卻生活單純的社會,人民求道意志堅定、不動,多元化社會的佛教徒容易退轉,無法堅持。如此一來,無法完成菩薩之「大願」。
《華嚴經》卷24〈十迴向品〉又云:「內外一切諸世間,菩薩悉皆無所著,不捨饒益眾生業,大士修行如是智。」由此可知,菩薩所謂的大願,大概不離開饒益眾生之行為,菩薩什麼都放下了,世間的玩樂不屑一顧了,不執著一切法了,只有一件事不能放下,也不可放下,否則就失去名為菩薩的資格,即「饒益眾生」,透過饒益眾生,菩薩累積智慧,圓滿般若波羅蜜多。
當一個菩薩不斷行菩薩道後,所修集的善根除了迴向一切智智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外,據《華嚴經》的說法,應將修集的善根迴向「嚴淨一切諸佛國土」。修行的目的何在,無非是要清理內在與外在,亦即成就心清淨與國土清淨。佛教徒因不願重覆待在五濁惡世而生起厭離心,修集一切善根而漸成佛智與佛菩提後,不可能丟下五濁惡世而自私地捨離世界。菩薩將窮盡一切的可能性「嚴淨國土」,即從事莊嚴清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之廣大行,必安置一切眾生於最高層次的居住環境後,才能完成菩薩的大願。嚴格說來,每一尊菩薩都是地藏王菩薩,因為沒有一尊菩薩是不具足大願力而盡力救拔虛空界的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