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7 修行體會

今有精進的佛教徒

有了下述的修行體會

與大家分享

 

聆聽大寂師父去年雜阿含經課程,

在解釋大念處經當中的法念處與受念處、心念處的不同時,

總是不斷的複習與提醒大家『保持正知正念』的重要性,

當從圓頓、不二、理體的角度談『欲望與修行』時,

或許已經迴避了『如實知如實見』自己的心念覺受的關鍵操練,

澈悟者面對雜染境界能夠無染無著,住於朗朗覺性無虛妄分別,

煩惱凡夫似乎尚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當我們談『欲望與修行』,

若是偏於聖者的境界與角度,

其實就像是喝酒吸毒一樣,讓我們茫然於覺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從師父的教導我們可以得知如何面對五欲境界,

關鍵就在於『離』與『慈』,

練習覺察愛取心的生滅相,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培育智慧。

練習作意眾生緣慈和法緣慈,因慈入定,栽培福德。

 

歷萬種事結萬人緣的人間佛教修持,

當思作意內容,是如理還是不如理。

 

在繕打20120209雜阿含經課程字幕時,尊師大寂師父再次談到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區隔,以及懈怠放逸的相貌,這個議題是雜阿含經第十六卷諦相應品非常關鍵的部分,幾堂課聽聞下來,有幾點思惟點:一、出世間法與世間法的關係是一種還是多種?二、世尊訶責比丘的內容能夠用來對所有有情眾生嗎?三、佛法生活化、實用化、世俗化是否背離佛法究竟目標?四、世尊為何不採 比丘的放逸懈怠也是畢竟空不可得的角度談, 而要選擇用訶責的角度談?

 

雜阿含經639經一直是我的座右銘...

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 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 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