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0 道德經的體會

大寂靜學會的學員中
最近寫下自己對道德經的體會
並將經文翻譯出來
與大家分享


師父:此段道德經純屬個人解讀,或許與坊間解說有所不同。但個人認為蠻合佛法深義,作此之註。此註,請問師父是否得宜?
道德經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註如下:
道〈自然的法則〉雖可言道,但非是一般常說之道〈一般所說世間生滅的法則〉。
這個本體雖可給他一個言語名稱,但非是這一般的假名。
此言語道斷的才是天地的始點。能以言語說出,已是落入因緣生滅醞育的開始。
所以要常以無欲望執著的心,才能真觀自然的法則的玄妙〈理、真諦〉;如常以欲望執著的心去觀察,只能觀察的是外表〈事、俗諦〉。此兩者〈真、俗二諦〉是同出一源流是不一不異,只是不同的假名而已。同是非常玄妙〈不可思議〉,且是非常非常玄妙〈不可思議〉,此是一切萬法所生之門。

天下都知道所以稱美為美,這是因為有醜或厭惡的存在;天下都知道所以稱善為善,這是因為有不好或惡的存在。
所以有和無是互相生成的,難和易是相對而成,長和短是相比較成,高和下是相傾而成,五音音聲是相應和而成,前與後是相隨而成。

如此聖人是以無為而處事〈無住生心〉,默默行不言的教化〈行無言之教〉,隨順因緣造化萬物而不疲〈隨緣教化〉,生化萬物而不據自有〈非我所〉,為化萬物而不自恃己能〈非我〉,功而有所成而不自居功勞〈不相在〉。因唯有不自居功勞與自傲〈無我〉,這樣才是不離此真道〈自然的法則、涅磐道、中道〉。

我的回應如下:
翻譯得很好
唯其中一句有兩種斷句法
第一種斷句法就是你斷的: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第二種斷句法就是: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第一種的解釋就像你說的一樣
第二種的解釋則純粹從虛無與存有來談,沒有涉及欲望

在學界
這兩種解釋法都存在

學員最後回應:
謝謝師父開示,我們佛子雖應以佛說經為主,但佛能說佛法,相信緣覺亦能說法。此段道德經雖非佛經,但個人認為蠻合佛法深義。純屬個人解讀,或許與坊間解說有所不同。一時心起作此之註,謹此以示師父。謝謝師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