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3 讀《道德經》與繕打《雜阿含經》有感

一位居士在讀了最近由另一位學員註解的《道德經》與他自己繕打《雜阿含經》後

頗有心得

分享如下:

 

這幾天繕打師父的雜阿含經講稿,

有談到一個經常會有居士提出的疑問,

也就是『出離心』是否會影響世間經濟發展?

或者是『出家修行』是否會影響世間經濟發展

而法友此次對道德經『觀妙、觀徼』的體悟,

實在說也可以援引來探討師父所遭遇的這個『疑問』,

 

對於這個疑問,佛陀會從發問者的宿世栽培為出發,

 

因此首先我們要思惟的是:

發問者提出這個問題,

其對出離心的內涵與價值瞭解的狀況如何?

也就是說發問者在聽到師父談出離、談解脫、

談少欲知足、談收攝六根、

談四聖諦無間等如實知..等等佛法的核心要義,

\他聽到的當下,

他的阿賴耶識現行了什麼樣的名言?

 

或許發問者心中現行的想法\概念,

是『專職修行』導致貧窮落後的概念,

是『專職修行』違反世間普世價值,

是『專職修行』沒有經濟生產力,

...

 

當我這樣思惟的時候,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師父講出來的法,

聽法的居士接觸之後,居士心中所現行的名言,

好像...與師父想表達的,出現不小的落差?

 

而法友提出的『觀妙、觀徼』的體悟,

可以如何回應這樣的問難呢?

佛陀的教法,是引導我們從表相往本質走,

是介紹我們超越存在型態的方法(空觀),

是與我們分享不受存在型態拘束又能發揮存有的力量,(假觀)

是透露給我們超越空觀假觀而自然展現的不二,

觀妙是真諦的聞思修,觀徼是俗諦的發揮善用,

而佛法則還有究竟圓滿的不取不捨,

 

回想起來,發問者所生的心念,

是眾多修行者對經濟有負面影響,

是『經濟生產力』的問題,

是如何解決貧窮落後的問題,

或許我們可以用因緣果報的觀點,

來回應經濟生產的問題,

也就是經濟發展或者不發展背後的因緣果報為何?

修行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

 

而師父談收攝六根、正知正念,

是基於居士過於偏重物質生活而忽略精神生活,

並非在說所有眾生應該在某一期間內,

立刻剃度進入僧團過修行生活,

 

非常感恩師父的善巧,

非常感謝法友從傳統典籍中,

將義理消歸佛陀的教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