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5 回讀《道德經》與繕打《雜阿含經》有感

之前曾貼給大家一篇文章

: 讀《道德經》與繕打《雜阿含經》有感

如今,註解道德經者,讀了這篇感想後

也回覆了下文

與大家分享

我很樂於見到大家在法義上互相分享

人人能如此

社會和諧、天下太平

 

僧人或出家人不事生產印象的誤解

在此段中這位菩薩提到:

『回想起來,發問者所生的心念,

是眾多修行者對經濟有負面影響,

是『經濟生產力』的問題,

是如何解決貧窮落後的問題,

或許我們可以用因緣果報的觀點,

來回應經濟生產的問題,

也就是經濟發展或者不發展背後的因緣果報為何?

修行在經濟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

 

菩薩提到有關『經濟生產力』,好像是說一般人對僧人或出家人會有不事生產印象的誤解。如果是如此,我想可引雜阿含( 九八經)加以說明。

雜阿含( 九八經) 佛告訴我們世間人從事的是士、農、工、商的生產以獲得飲食及財物以養其色身生命。

僧人或出家人是以信心、苦行、智慧、慚愧、正念,是善禦者。收攝身口業,為真實智慧之真乘,能使眾生樂住(住於安樂〉,得到無憂處。如是生產,最後得解脫不死之甘露果;像這樣的生產者,是不再有生、老、死之業有的報酬。

世人汲汲營營為這五斗米而折要,殊不知此身無常終敗壞,財物身外之物死不帶。僧人信心、苦行能生智慧果,終將不還受三界輪迴之諸有。此二者皆事生產但報酬何者為勝立判。

而佛能說此殊勝之法而利益眾生慧命,甚至世尊不因說法後,而受彼食而食,而不受此不清淨施,不受不清淨受。但爲利益他,說法不受食。

 

 

其參考雜阿含( 九八經)如下:   如是我聞我聽到這樣〉:一時,佛在拘薩羅〈國名〉人間遊行在旅程中〉,至一那羅聚落,住一那羅林中。爾時、世尊著衣持缽,入一那羅聚落乞食〈托缽〉。而作是念:今日太早,今且可過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以耕田為生、種姓是豆婆遮的婆羅門〉作飲食處食物分配的地方〉。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五百具耕田,爲作飲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白言:‘瞿曇!我今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出家修道者〉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佛告婆羅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婆羅門白佛:‘我都不見沙門瞿曇,若耕田時用牛拉的翻土器具〉,若在車衡兩端扼住牛、馬等頸背上的曲木〉、若套在牛、馬頸上的皮帶〉、若牽牛的繩子〉、若〈犁地掘土的一種鐵器〉、若驅策牛、馬用的鞭子〉,而今瞿曇說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說偈言:‘自說耕田者,而不見其耕,爲我說耕田,令我知耕法’。

  爾時、世尊說偈言:‘信心爲種子,苦行爲時雨,智慧爲犁車前用來套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左右各一〉,慚愧心爲車前用來套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左右各一〉,正念自守護,是則善禦者〈很會控制的人〉。保藏身口業,如食處內藏在腹中〉,真實爲真乘,樂住住於安樂〉爲懈息,精進無廢荒,安隱而速進,直往不轉還輪迴〉,得到無憂處。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不死〉果;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

  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善耕田瞿曇!極善耕田瞿曇’!於是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世尊說偈,心轉增信,以滿缽香美飲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因說偈得故。即說偈言:‘不因說法故,受彼食而食,但爲利益他,說法不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