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2-06-16 《止观之正行》笔记摘要 / 第一课
紐西蘭佛教徒從五明佛學院回紐後
抱著疾病
繼三篇<止觀之前行>之筆記後
再把<止觀之正行1>,整理出第一篇筆記
與大家分享珍貴的法寶
如下:
《止观之正行》
大寂法师 宣讲
笔记摘要
第一课
----根据大寂法师视频课程整理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大恩传承诸师!
为利益和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顶礼句和发心句为弟子所加。
目的:
(1)为感念佛陀和传承诸师的恩德,铭记他们恒时为饶益沉溺于轮回中的无量痛苦有情显现上所作的种种艰辛努力和苦行;
(2)祈祷文殊菩萨和历代传承祖师的加持而启发智慧,并且遣除笔记整理过程中的障碍和违缘;
(3) 提醒自己发菩提心,以三殊胜①来摄持而行诸一切善行,并为未来的具缘者在阅读本文时种下成就之正因。)
以下内容为法师宣讲之笔记摘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再次感谢各位大修行者来到现场,一同参与讲座,不胜感谢!今天,我们继昨天的止观前行之后,开始来讲止观的正行。
止观前行包括收摄六根这些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修学内容。有了这些前行的基础,继续我们正修止观,修禅定,或开始毗婆舍那的观照,这样修起来才容易得定,所以说止观的前行很重要。
今天我们就开始讲止观的正行,共分为三个部分。止观有两个字,一个是止,一个是观,止观修完之后,还有止观双运。止观双运与止、观无法绝对地二分法,无法绝对地分裂。在我们的修学过程中,它们是相互渗透与包含的,如果硬要将其分开,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分别。在修学过程中,奢摩他,就是止;毗婆舍那,也就是观,有各自的方法。
一、止的方法
止,梵文Samatha,音译是奢摩他,意即止息所有的杂念、妄念,专注一趣,专注在你的所缘境上。这就是止的作用。
为什么要止呢?如果你没有止的基础,没有先去除妄念、杂念,并且让心专注的话,心是没有力量和散乱的,这样子的一颗心,你要让它做毗婆舍做观照那是有困难的,因为它的散乱和无力起不了什么作用,而无法用功。它也会有一点功用,可是事倍功半。所以说为什么要修止,有它的道理。
止在佛教里面是共通外道的。在印度社会里有各种宗教,这些宗教有互相影响到彼此的义理,在修学上也彼此学习,光是禅修这一项彼此就有影响。佛教的禅修,其它派的禅修,或是瑜伽派的禅修,它们彼此之间都有共通之处。共通点是什么呢?就是止,就是禅定,禅定就是共内外道的地方。
佛教与印度其它教派的不同点就是观的部分。观的部分就是佛陀独自所创发出来的,他在深定之中、觉悟之后所理解出来的一个道理,这就演变成今天我们佛教里“观”的一个内容。
止是共同基础、共同科目,好比是大学里面大一的共同科目无论哪一系都要修,到大二才分类。同样地在禅修过程中,止(禅定)是共同科目,一定要修的,否则你在修毗婆舍那(观)的时候很难快速地进入。
1、放松身心
在修止的第一步就是要放松身心,身体要全部放松,心也要全部放松。由于今天的内容大量地牵涉到操作的部分,所以我们在演讲过程中会一边讲一边请大家跟着操作,这样子回去以后你就知道如何练习和实修了。
放松身心,是同时放松身跟心,由于大部分是牵涉到我们外在的身体,心也是要放松,它是从身发展出来的,从身开始放松,放松到心,以上归属于调身,即调节我们生理的范畴。
现在我们复习昨天所讲过的内容,请“收摄六根” 。
(1)请放松你的身心,把眼根闭起来,把六根收摄起来,脊椎保持直而松的状态。
(2)从头部开始放松,你的脸部, 头部的后面,让每一寸肌肤都放松,你观察得越细致越好。
(3)颈部放松,颈椎也放松,胸腔、腹部放松,肩膀放松,手臂、手腕放松,在这些部位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②放松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骨骼和关节也跟着放松。
(4)臀部、大腿、小腿、脚掌逐一放松。
(5)如果你的身体还有拉紧的部位,请就那一个部位放松。
(6)如果身体调节适当,请进入你的内在,让心放松,让你的意念也放松,不要费力地去思考事情。
到这里基本上就是放松身心。
接下来就是进一步教各位“安那般那念”,就是观照入息和出息。这个法门是佛陀亲自教给弟子们,而后由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它是“二甘露门”之一,在历代经论里头,它属于佛陀所开出的两大甘露法门之一,另外一种是不净观,在此我们讲“安那般那”的修法。
现在你在调整了身心,统统放松之后,心要安置在哪里呢?安置在鼻端。请把你的专注力全神贯注放在鼻端,全神贯注但是要放松。放在鼻端之后干什么呢?观照呼气跟吸气,只在鼻端处观照呼气跟吸气,不要跟着呼吸跑进体内,或跑出体外,不要让注意力跑来跑去。为什么呢?如果你让注意力跑来跑去,不定在一个点,则无法得定,无法进入禅定,如果你的注意力跑来跑去,会使心变的不稳定。
如此地观照呼气跟吸气,就好像一个守城的人,他只是守住城门口,看着人来来往往进入城里或出城,他只是检查这些人的出入而已,他没有跟着人进进出出。同样的道理,“安那般那念”的修法,只是定住鼻端,不跟随吸气或呼气跑来跑去。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产生了千百亿个妄想,产生许多的妄念怎么办?记住一个要诀,这是“止”的修法,不是“观”的修法。
“止”的修法要诀:你察觉到妄念的时候,马上把注意力拉到鼻端。你一察觉就拉到鼻端,不要犹豫,拉久了,妄念杂念的力量就会渐渐减小,它的力道就不强了,这个不断地把注意力拉回鼻端的方法叫做“除遣不忍”。
“除遣不忍”是什么意思呢?不要让妄念逗留在我们的意念意根之中,不要去忍耐它,不要让它在里面继续发展,一观看到它,就马上除遣它,拉回到呼吸。就是不忍耐它,除遣它,回到呼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要诀,记载在《瑜伽师地论》里头。至此已把“安那般那念”最基本的修法讲解完毕,然后就是你们回去之后的实修。
观呼吸除了要正知鼻端呼吸的出入之外,有时也要观察以下几点:
(1)它是短呼吸还是长呼吸?
(2)它是暖的还是冷的?
(3)它是涩的还是滑的?
这是有了基础之后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开始不要注意这么多,原本已开始分别心就很重,心很会跑了,再分别这些,心就会不容易稳定下来。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方法就会很简单,方法为什么要简单?就是要让心从复杂变简单,然后稳定下来。好现在大家可以睁开眼睛。
“安那般那念”的修法就是这么简单,它不是很困难的修法。呼吸是每天每秒都要的,所以说这种修法随时随地都可以起观,随时随地来修。
我们的心为什么要这样子把他定住?我们的心就好像猿猴一样,你看猿猴在树枝上,只要它不在睡觉的时候就跳来跳去,不得稳定;我们的心也像野马一样难以驾驭。有一个人坐在野马上,马一直跑,忽然间路旁一个人看见他问他说,你要去哪里?骑马的人居然说,我不知道,你去问这只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如此地漫无目标。想想看,你在很多的行为或意念当中,其实都是漫无目标地在进行,没有一个主,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把心定下来?开始让我们慢慢地找到生命的目标。透过禅定让我们的心稳定下来之后,慢慢就可以寻得生命的意义。如果你的心不稳定,漫无居所的话,你很难了解到生命的目标,只是苟且过日,得过且过,如此而已。所以说稳定我们的心,是一开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按照“安那般那念”下去修之后会产生什么情况呢?我们的心就渐渐寂静下来,躁动越来越少,甚至你的心会开始轻安起来,身体会轻安起来,这种轻安不是靠任何的物质而获取的。一般而言我们的快乐,都是从物质上换取而来,可是唯有这种禅定的喜乐与轻安是从我们身心体内发展而来的。他是经由你持戒清净不后悔不掉悔之后,在此基础之上静修禅定因而产生出来的。所以说这种轻安是判断我们是否入道的一个标准。
一旦我们的心寂静了之后,下一步就是护持它,要让这种心继续寂静下去不受打扰,让这颗轻安的心在这种状态下相续而转,心续象河流一样一直流下去,我们的心续也是一直在动。心续有两种,一种是带有杂念的心续,一种是无杂念的心续。我们就是要以一种清净的、无杂念的心,并且带着轻安这种殊胜的心让它流下去,相续不断。
修止的目标就是达到最极寂静。最极寂静就是最高的一种寂静,它完全不动,但是这种由止而生的寂静,好比一颗石头把草压住而已,草还是会从石头缝中长出来,它没有根本地把草断除掉。要把草断除掉必须要“观”,观就是你有专注的力道,了知诸法实相的道理之后,自然就会把草根本地除掉,而非像石头压住它而已。所以说我们光是修“止”是不够的,但是千万不要轻视“止”的修法,因为你不修止,直接从毗婆舍那进入也可以。有一种叫做“纯观行者”,就是从毗婆舍那进入,他借由获得刹那定而修行,不断地进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兼具止观,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一边修止一边修观,这对我们是有绝对的帮助的。
关于止,关于我们这种定力有个故事。一天有两个禅宗的和尚到河边去散步,这两个和尚都是定力很强的,在平常的修行中就把定力培养的很好。忽然间天空飞过一群天鹅,非常漂亮,结果师弟看到了,啊!好漂亮的天鹅,赶紧告知师兄:“师兄!你来看,好漂亮的天鹅啊!”这位师兄刚好弯下腰,因为河床上有一颗鹅卵石跑进他的草鞋里头,他正痛着,所以他弯下腰除去这颗鹅卵石,结果当师弟告诉他的时候他正在取鹅卵石,他没有机会看到那群美丽的天鹅。当这位师兄抬起头要看天鹅的时候,哦,没了,他就问师弟,“你要我看什么呢?”结果师弟就保持默然,keep silent。为什么呢?为什么师弟保持默然?这两个禅宗和尚都一直活在当下。师弟没有因为师兄没有看到天鹅,就非常苦恼,而唉声叹气说你错失机会你没看到了,师弟没有这样子抱怨。师弟保持默然,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师兄呢,他当下正痛着所以去取鹅卵石,他不会因为有一个美丽的景物,而忽略掉自己身心的变化,他当下的身心变化就是导致他疼痛的鹅卵石,他去处理当下的事情,他不会被外境所转。两个人都处于极当下的状态。
所以说我们的修行经常可以从故事里头学得讯息,告诉我们说古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处理和应对各种事务的。这种反应都是奠基于平日所修的止,所以说止是非常重要的,请大家回家如果有时间,最好每天早晚拨出一个小时来修;如果没时间,就调整到半个小时,或十分钟,五分钟,一分钟,再没有时间一刹那也可以。昨天讲过,一刹那的正念也可以了,你一定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说止请大家一定要练习。
止是硬功夫,没办法说一天练习一下马上OK了,这是长年累月,直至死亡都要这样修。你看佛陀的一生就是不断处于禅修之中,他不是出去托钵就是在空地打坐,或者在室内打坐,除了晚上休息之外,就是经行打坐,或者是在人间游行,就这样子而已。所以说打坐对我们修行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它的重要性。
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回向一切苦难,回向十方世界佛法兴盛,回向十方高僧大德法体安康长久住世佛行事业吉祥圆满,回向一切众生永离生死苦海!
回向偈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 班赞哲雅 阿瓦波达 呢耶所哈
① 三殊胜 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都有提及。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② 软组织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等。
以上笔记,若有错误乃至表达欠妥向师父忏悔并予以更正,亦敬请各位高僧大德及有缘法友不吝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