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6 《止觀之正行》第三課

精進的紐西蘭佛教徒在重病下

繼續完成止觀系列課程之整理

他談到:

有一部份文字是弟子在治疗后

半卧于病床上整理出来的

彼时愈觉死亡无常

生之珍贵与正法之难闻

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所以,請大家珍惜下面的法義


《止之正行》

第三課

 

----大寂法

20068月宣的同名視頻課程整理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大恩傳承諸師!

 

為利益和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而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以下為筆記正文-----

 

在這個無常上面請你試試看,你用你的意志力讓它保持同一個狀態,看你有沒有辦法。如果你正在呼吸,請你用意志力強制它維持在一直吸的狀態,不停止,不要呼。或者是你一直呼,不要吸,看你有無辦法用意志力達到這一點。如果你沒有辦法,你在這個法上就可以確定它的苦,那個苦就是存在的。

 

如果你看到苦了,這個苦裡面有沒有我,它只是苦,還是有我在苦,你去深觀那個苦,你的觀照如果夠深的話,應該可以確認為無我。一開始你可能認為是我在苦啊,這樣子的觀待道理你要繼續精進努力深入地去修,有一天你會知道它是無我。沒有一個我,只是苦、樂或不苦不樂,沒有一個我在苦或我在樂,請維持這種狀態。

 

4、十六勝行之斷、離欲和滅

 

在“安那般那念”裡面有一個方法叫做“十六勝行”,十六聖行的後四個就是“毗婆舍那”。 後四個勝行叫做無常、斷、離欲和滅。關於無常剛才我們已經講過,你在呼吸上,安那般那念如何觀察無常?就是直接在你的鼻端處看著呼吸出入,這種出入本身無法恒時地呼或吸,一直是呼吸在變化,你在這個地方就可以確認它的無常,確認完之後呢,基本上你需要先修完前面十二個勝行,你在前面十二個勝行修的很深的時候,你在呼吸之中將會體認到斷的感覺,斷什麼呢?斷煩惱。你會發現自己的煩惱很明顯的在斷之中,一個一個煩惱被斷掉、消失掉,這個就是斷。你感受到你已經走向涅槃,你慢慢走向解脫之路,慢慢快要解脫。當然,這條路還很遙遠,現在我是先把這個方法告訴大家。如何來觀察斷,就是這個樣子。

 

如何觀察離欲?你有了斷的基礎之後,你對欲望自然就不會再有興趣了,就會漸漸的離欲,所以斷跟離欲是相關的。你斷掉了固有的習氣之後,那種喜歡欲望的慣性作用就會漸漸消失了。最後是滅,當你斷光了一切煩惱之後,就是處於寂滅的狀態,你的身心俱寂,那已經就是涅槃的狀態了。涅槃不是死了之後才叫涅槃,那個叫“無餘依涅槃”。如果你在生前就證悟涅槃,那個叫“有餘依涅槃”。所以,當你能夠修到第十六勝行“滅”的時候,就可以體證涅槃。

 

好,現在請打開眼睛。

 

5、十二因緣

 

觀的方法,除了以上所介紹的十六勝行、四念住、四聖諦、五蘊、三法印之外呢,十二因緣也是一個我們要很注意的方法。因為十二因緣是佛教很重要的基礎,你要把十二因緣弄熟。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你要把這個流程背得滾瓜爛熟,因為你隨時在日常生活中煩惱的現行,煩惱的生起,你都會運用到十二因緣去思維。

 

根據說一切有部把十二因緣分成三世二重因果。所謂三世二重因果,就是把第一個無明與第二個行歸納為過去因。為什麼是過去因呢?因為有過去的無明,無明就是你的頭腦不清楚,愚癡,英文叫作ignorance,無知,你的頭腦處於無明不清楚的狀態。由於這個不清不楚的狀態呢,你開始造作身語意的諸行,講不該講的話,做不該做的事,想不該想的事情,這就是行,無明產生行。

 

由於這種因,過去世以無明跟行為因你才會來投胎,才會來轉生。如果沒有這些無明跟行,你的頭腦是明,明就是清楚明白,如果你的頭腦是明不會來投胎。就是因為我們無明,才會來轉世,所以有了無明跟行之後產生現在的果。無明和行是過去因,現在我們來投胎產生果。十二因緣裡面呢,識、名色、六、觸、受就是現在的果。我們投胎,然後從母胎裡面漸漸成形,從一個只是有意識進入母胎,本來是一個意識而已,它進入母胎,然後開始在母胎裡面成長、發育、成形到出生出來。出生出來那一刹那小孩子接觸到,所謂觸就是小孩子觸到外境的那一刹那,然後開始有感受,他在童年的時期純粹就是感受而已,很少有喜、愛,很少有愛什麼東西愛的很特別,頂多就是某個東西不給他,他哭一哭就算了,他不會執著到說我一定要追求到它,小孩子不會。所以說過去的無明跟行產生現在的果。

 

現在的愛取有,你長大的時候開始愛這個愛那個,愛這個衣服,愛吃那個食物,愛這個車子啊。你開始愛了某一些東西之後,就想要去取得它擁有它。愛取有就是現在的因,產生什麼呢?產生未來的果。什麼是未來的果呢?生老死。你來世繼續出生,出生你就要老病死。你只要有生死輪回,只要有生老死存在的一天,憂悲苦惱就沒辦法免除。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二重因果呢,就是以過去因成現在果,又以現在因成未來果,兩個因果,所以這是一切有部很特別的說法。當然,這十二因緣不是說一切有部才有的了,只是說它把十二因緣組合起來,並且把它學理化變成三世二重因果,這是一切有部的獨到之處。

 

本來在原始佛教裡面,十二因緣並非一開始十二個統統都有,它有的時候在經論裡頭是五個,有時候是三個,有時候是七個,它沒有一下子就把十二個講全了,後來的論師佛陀的話漸漸組合、整理出來,總共十二個,然後加以詳細說明。所以十二因緣,我們會生死輪回就是按照無明、行、識、名色、六、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按照這個過程在流轉的。我們如果不想要投胎,想要解脫生死輪回,就是要把它還回去。把根本的無明滅了,行就不會生了嘛,因為有無明行才會生,後面的十二因緣就會陸續出生如果你把根本的無明斷掉,後面的統統就會一個一個斷光,所以說擒賊先擒王,要抓一群盜賊你要先抓他們的首領。同樣的,這十二個因緣你要把它斷滅,要先把那個頭——無明把它斷掉。那我們的意識就從無明轉為明用什麼方法呢?那就是這兩天我們在告訴大家的觀的方法,止觀就是讓你從無明轉為明。所以這十二因緣順著整個過程下來就是流轉,還滅的就是從生、老死這樣還滅回去。你要把第一個斷掉,那下面的就都滅掉。這個就是十二因緣。

 

在打坐的時候一樣要思維十二因緣,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如理思維,這都要在坐跟動中思維,你碰到事情就以十二因緣來作一下思維,我為什麼生氣?我為什麼跟兄弟姐妹生氣?我為什麼跟丈夫或妻子生氣?為什麼跟家人生氣?為什麼會跟朋友生氣?發生了一件事情的時候,你馬上回來用十二因緣去思維,原來在這種情況下我會產生怎樣的無明,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要把這種無明斷掉。每種情況你的無明是不大一樣的了,但不管如何的不同,都是由無明造成你這些十二因緣的流轉,所以說在動中要如此思維。在靜中你對自己身心的變化也是要去如此思維。或者說對白天發生的一件事情,你可以用十二因緣來反省,你在靜中反省之後要下定決心,明天開始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過錯。這樣子每天你發生了一件事,你用這個十二因緣來思維,每天你都會有不一樣的進步,不會再犯同樣的過錯。

 

6、真實的毗婆舍那

 

什麼才是真實的毗婆舍那?真實的毗婆舍那一定要產生輕安,如果你沒有輕安的感覺,你只是按照這個方法去修,那個只叫做隨順毗婆舍那。你隨順著這個方法在修,但是沒有得到真的毗婆舍那。所以真實的毗婆舍那的判定,就在於你有沒有產生輕安,這是一個重點。

 

7、證得無我智

 

毗婆舍那的觀修,無非就是最後要證得無我。

 

五蘊觀察無常、苦、無我,最後就是要證得無我。或者是你用四念處,用任何方法來修,最後如果不能確定無我的話,光有一個我在那邊煩惱,有一個我在感受,我在做什麼。如果你能修到做只是做,沒有做者;行只是行,沒有行者;說只是說,沒有說者。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一點的話,那你的我執就會去除。我執去除有什麼好處呢?你的欲望就不高了。欲望之所以會產生作用,必須依附一個我,它必須有一個我去沾染上;如果你失無我的欲望無法沾染。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宗喀巴大師在最後一品毗婆舍那品,不斷用佛家的辯論方法跟外道辯論,整個毗婆舍那品充滿了許多的辯論,這些辯論的目的無非就是要證得無我智,要確立無我是正確的。因為在印度的外道裡面,他們的最終的一個觀念,最高的理想是有神論有我的,佛法異於外道的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就是講無我,佛陀是講無我。所以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裡,也是積極地想要把無我證出來。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同樣在智慧品裡頭也是提到這個問題。所以說無我,從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都是佛法修行的一個重點,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不要把這一點忽略掉。你要訓練專注力,把雜念妄念去除,專注力修完了,修觀照的毗婆舍那,最後一定要證得無我智,證得無我之才算到究竟。否則有一個我,請問如果你有一個我,和佛法的義理是相違的,而且你這個我會通到外道去,變成有一個梵我,融入大我裡面去,融入梵天,變成這個樣子,如此就越過佛家的義理了,佛家的義理是確認無我。所以大家在修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拿捏得當,一定要證得無我。

 

止觀的修學真的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在佛陀時代的時候,舍利弗是佛陀的弟子,智慧第一,他光是修習止觀所產生的影響你知道有多大嗎?他有一次在樹下禪修進入很深的定,結果有兩個小鬼從空中飛過去,其中一個看到舍利弗,就跟另外一個說:“那邊有一個禿頭和尚,他正那邊不知道在幹嘛,我們可以跟他玩一下,戲弄他一下。”結果另外一個小鬼趕緊勸他說,“不行,那是世尊的大弟子,你不能夠這樣子,這是不行的。”但是他不聽勸告,仍然想要去戲弄舍利弗。結果這個小鬼拿一個金剛杵,以能夠摧破須彌山的那種力量往舍利弗的頭砸下去,準備把他砸死,結果舍利弗感覺,咦,怎麼好像有一根針刺到一樣,結果由於這個小鬼這樣子的行為,他對於一個聖者等於是做了很大的忤逆,因此他當下就墮入地獄去了,所以毀滅聖者是很大的罪。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禪定的功德。你真有進入禪定的話,即使像這樣的鬼以摧破須彌山的力量給你打下去,你只是稍微感受到針刺的感覺而已。

 

另外呢,再有一個例子。有一個比丘,他坐在樹下禪修,忽然間下雨的時候,天空劈了一個很大的雷,那個雷聲嚇死了農田當中的一頭牛,結果坐下樹下的那個比丘一動也不動,他沒有聽到。所以在深定中,你的耳根是收攝的,沒有作用的,連雷聲都沒有聽到。這就是止觀的功德,你的心完全處於不動的狀態。

 

所以從古代聖者的例子中可以給我們一種提醒,我們在這方面應該要好好的修,我們如果能這樣修產生的功德是無與倫比的,這種功德有別于世間功德,它是出世間的功德。

 

好,接下來我們看第三點,止觀雙運。

 

三、止觀雙運

 

有一次阿難到一位比丘那邊,問這位比丘:“我們應該要以什麼方法來專精思維?在禪修的時候應該思維什麼法?”這位比丘告訴他:“止跟觀”。他沒有講止,也沒有講觀,他講了止跟觀。後來阿難再其他的上座比丘那邊問同樣的問題,結果其他的上座比丘也是告訴他止觀。他連續問了五百個上座比丘,五百個比丘都告訴他同樣的答案。後來他再去問佛陀,佛陀還是告訴他止觀。至此他不得不讚歎大師與弟子們同法同乳同味,他非常地讚歎說:“佛陀與弟子們在法上的見解是如此的一致!”

 

1、止觀是相輔相成的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止跟觀在佛教裡面是相輔相成的,你沒有辦法將它們割裂開,只有止沒有觀,或者只有觀沒有止。光是用觀呼吸這一件事情來講的話,請你回想看看,當你的注意力在鼻端觀呼吸的時候,你定住於一點是止,可是你在那一點上觀照呼吸的出入,你感受觀照到它的無常,那是觀,所以止跟觀沒辦法把它們割裂的。有時候人很喜歡用二分法把它們兩個分開,造成不必要的一種困擾。止觀有時候我們同時來修也可以,只是有時候偏重在止或偏重在觀,這樣子而已。

 

在修完上面的止觀後,一開始好像是止有一個步驟,觀有一個步驟,可是你修到後來止觀是彼此互相滋潤的哦,止跟觀兩個互相成長,到那個時候就變成止觀雙運了,所以第二點我們就是解釋止觀雙運。

 

2、不斷地念住我們的所緣境

請看第二點,我們以不斷地念住我們的所緣境,精進地修毗婆舍那,堅守正念這種情況下,你會漸漸遠離掉舉跟昏沉這些煩惱,也就是我們昨天講的遠離五蓋,你的智慧就慢慢光明起來,就不再有愚癡,漸漸的就能進入止觀雙運道你的心就得到八正道的正定。

所以說我們如果有好好地按照止跟觀慢慢一步一步來修,到最後止觀互相滲透融合,彼此蘊涵,變成兩個互相轉動對方,到那個時候你沒辦法去分辨現在是止還是觀。

我們證入止觀雙運的時候會出現什麼現象呢?能所雙亡。

 

3、能所雙亡

能所是什麼意思呢?能就是,如說你眼睛看東西,能指的是能看東西的人所就是所被看的東西。耳朵聽聲音也是一樣,能聽聲音的是人,所被聽的是聲音。能所就是這樣的意思了。能,就是能夠去看的能夠去聽的,往往指的是人,所被聽或被看的就是物件思想上用意念去思想事情,意根是能,所對的法塵是所,能所的關係就是這樣子。當你真正進入止觀雙運的時候,能所都消失了。能所的成立是我們在平常的意識狀態裡頭,不是很深的禪定狀態裡頭,我們可以這樣子分別,能看者所看物可以這樣分別。可是你真正進入止觀雙運的時候,能所就消失了,這個就是二取無成立。二取就是能取所取,能取所取俱無,二取無這個道理就確立了。我們在進入毗婆舍之後,幾乎就是在確立一些道理,確立一些實相,這些實相的確立有助於你徹底地斷除煩惱。而不是只壓制煩惱,壓制煩惱跟斷除煩惱不一樣。定是壓制煩惱,觀是斷除煩惱,所以真正要斷除煩惱是要靠觀。

 

4、雙照空假

在止觀雙運的情況下也能夠雙照空假。雙照空假是天臺的語言。天臺的止觀講從假入空觀,再從空出假觀,最後是雙照空假,中道第一義觀。

什麼是從假入空觀呢? 就是指我們修行者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所處的世界是虛幻是假的一個世界,它不是真的一個世界,因為我們是以妄心妄念處於這個世界,所以說這個世界基本上是假的。如果說你開始進入修行用功,進入內在,住於內在,收攝六根內住,這種情況下你開始從假入空觀,開始產生一種空的知見。空的知見我們剛才沒有講到,其實在觀的第一點,在觀照五蘊的無常苦無我的時候,那邊通常還有一個無常無我,通常苦和無我之間會有一個空,也可以觀察到空。空就是指因緣合和所生,它沒有獨立的實在性,任何東西都是因緣所生,所以它是空。假設它可以獨立存在,你可以找到任何一個東西,它獨立存在,它是實在不是空。由於你無法找到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依賴任何其它的因緣而有,所以它是空。從假入空觀就是說你開始修行之後,你開始認識到空的道理。從空入假觀就是你有了空觀的基礎之後呢,再度回復到現實世界過生活,一開始的時候你內心極內住,極收攝,這是佛教一種很深的修行禪定的過程中,你開始忽略外在世界,你不管外在的世界,久了之後,從假入空觀,菩薩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從空出假觀,了知諸法實相,不會再被諸境所轉。

只是從空出假還不夠,天臺智者大師認為真正的最高第一義諦或中道第一義觀,乃雙照空假,才會圓滿。就是說不僅是照假還要照空,你的智慧之光,不僅照到空觀,而且要照到假觀,雙照空假,從此在每一個刹那都活在空假世界,你不斷活在內在的空性世界,也不斷活在外在的假像世界,空假裡面能夠互相配合,互相的融會貫通,這是中道第一觀。這是止觀雙運裡一個很高的境界。 

 

以上筆記,若有錯漏,向師父懺悔並予以更正。
---------------------------------------------------------------
至誠隨喜十方三世從佛至凡夫的一切善根,並將隨喜的功德和包括此善在內的自他三世一切善根功德融入諸佛菩薩的功德海一併回向:

回向無上菩提,回向法界一切苦難!
回向十方世界佛法興盛、一切眾生永離生死苦海!
回向恩師大寂法師等十方高僧大德法體安康、長久住世、佛行事業吉祥圓滿!
回向給止觀法門廣弘於世界各地,普利有情!

回向偈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有海諸有情。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刹。


成就所願誓言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
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成就所願咒


達雅塔 班贊哲雅 阿瓦波達 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