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30 鹿野苑心得分享

今有大寂靜學會會員劉芬蘭居士
參加完印度朝聖後
寫下鹿野苑之心得分享
與大家分享他的法喜

 

鹿   

一、前 言:

教授、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平安吉祥,阿彌陀佛。非常感恩有此殊勝好因緣及好福報,能參加此次朝聖實地的聽經聞法之旅,感恩成就此因緣的所有人、事、物,當月里師姐告訴我此行程是由教授慈悲帶領,又用心安排在行程中大家能學習分享每個聖地的緣起。能精進用功又加上實地的參訪巡禮及大家佛法的分享,當下很歡喜的一口就答應,實在是非常難得的機會,這是我第四次到印度朝聖,,感恩三寶慈悲加被及在座的每位善知識的成就。謝謝!

二、鹿野苑的故事

鹿野苑有個淒美的故事,相傳當佛陀還在菩薩行中時,與提婆達多都是鹿王,各自領500多頭鹿,當時的國王喜好打獵,而化身為菩薩鹿王時的佛陀,看到這種情況,鹿族可能將滅,於是想向國王請求,每天送一隻活鹿給國王, 一來國王每天都有新鮮的鹿肉可吃, 二來可延續鹿族後代。

有一天輪到一隻母鹿,母鹿向鹿王請求,鹿王不忍小鹿尚未出生及胎死腹中, 於是代替母鹿前去,國王見到鹿王時,便問經過, 當鹿王向國王報告時,國王非常感動,於是將鹿全部赦放,並且當場禁止打獵而且自己境內野禁吃鹿肉,並指定這個地方為鹿群居住地。

 

三、介紹鹿野苑:

今天安排我來分享介紹鹿野苑, 我想大家都已很清楚的知道鹿野苑是佛陀初轉法輪對五位比丘宣講四聖諦, 苦、集、滅、道的聖地之一.

鹿野苑是古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第一大聖地是蘭毗尼園(佛陀出生之地)

第二大聖地是菩提迦耶(佛陀成佛之地)

第三大聖地是鹿野苑(初轉法輪,佛法僧三寶首次出現之地)

第四大聖地是拘ㄕ那羅(佛陀入滅之地)

鹿野苑在印度北方邦,印度教聖地瓦拉那西大約10公里左右的地方,是世人心中綻放法之光明最神聖的地方及聖地中最富足最安樂的地方,也是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五比丘宣說四聖諦苦、集、滅、道,更是佛法僧三寶首次出現之聖地, 五比丘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團.

希達多太子非常人所比,出城見了老病死,因世間無常啟發出家修道之念,不論淨飯王用盡了一切方法都無法留住太子,有天夜裡,大家在熟睡時,太子起身看了他那正在甜睡中的妻子及愛子最後一眼,跨上馬背悄悄了離開王宮,離開迦毗羅蔚城,到了羅摩村自己剃除了鬚髮,披上袈裟現沙門相,並遣車匿回城代向父王報告他已出家的消息。太子首先到毗舍離城跋迦婆仙人處苦行林,次至王舍城的阿羅迦蘭仙人處求解脫之道, 他們所示者或以苦行或以修定生天為目的,當世尊領教之後,均不能使他心服,便到伽耶城南的苦行林去, 不過王舍城的兩位仙人是當時王舍城有名的數論派先驅, 以非想非非想處定為解脫定, 後來佛教即以非想非非想處定為世間最高定, 世尊為行苦行之前,止於王舍城外槃茶山之村中,因至王舍城乞食, 而為摩羯陀國的頻毗婆羅王所見並力勸他還俗,願分其國一半與釋尊共治, 但被世尊謝絕了, 國王隨要求世尊若成佛道願先見度, 接著世尊與五位隨從(由他父王派來保護的侍者)進入苦行林與那些外道沙門的苦行者為伍,經過了6年苦行生活, 僅以野生麻、米為時, 日現一麻一米,以延續生命,結果形體枯瘦乾柴, 尚未見到成道的消息,始知光用苦行不是辦法. 便放棄了苦行至尼連禪河沐浴並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之供養,調養身體以恢復健康,再到附近的畢缽羅(菩提樹)樹下, 以吉祥草敷金剛座, 東向跏趺而坐,端身證念, 發大誓願, 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 寧可碎此身,終不起座,靜心默照, 思維拔除人間之苦的解脫之道。

當世尊放棄了以功利觀念的苦行方法,來求取解脫道之後, 換用出世間的立場超越一切的態度,觀察萬法生滅的原理之際, 原先伴了他6年苦行的五位侍者, 竟以為太子退了道心,便捨離而去,來到鹿野苑附近的先人處繼續苦行.

 

 世尊以大悲大智之襟懷,奮勇精進的精神再樹下宴坐了49日,克服了內外的魔障, 遂於28之夜,明星將昇之際,悟透了一切法無非是緣起,緣起的一切法畢竟是無我的道理.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悟。

 

成道後的世尊喜悅無量,即在四七日間,於附近樹下,自己受用解脫之樂,成道的佛陀自受其證悟的法悅之後,覺得佛法如此深奧,很難讓世間人所能了解,因此打算入滅進入涅盤, 後來大梵天王(地位等於玉皇大帝的天神)勸說之下, 佛陀才決意留在人間教化眾生。可是要向誰去說這世界難懂之法呢?佛陀想到當初教他禪定的兩位仙人(老師) 登門拜訪,沒想到兩位老師早已過世, 佛陀便想到那五位隨從. 佛陀從菩提伽耶成道之地走到鹿野苑,大約300公里 走了8天, 這種毅力和決心實在不可想像,佛陀來到鹿野苑後,五隨從遠遠看到那放棄苦行的墮落者, 便彼此相約待會不管他說什麼做什麼,我們都裝沒看到, 不理他,不招呼,不禮敬, 沒想到佛陀慢慢靠近他們時,五位隨從被佛陀那祥和的威儀、寂靜莊嚴散發出寧靜祥和慈悲智慧的光彩, 五隨從就深深感動,便不自覺得起身迎接佛陀, 有的取水洗淨佛陀的雙腳, 有的幫忙拿衣缽, 佛陀為了要報答他們, 所以先要度他們。接著,為五位宣說(佛教核心的根本思想)解脫之道, 四聖諦離苦得樂的八正道, 生死輪迴之道, 十二因緣法,因此許多煩惱都瞬間消除,有所證悟得阿羅漢, 隨即剃度出家, 為後來最有名的五比丘。1.憍陳如尊者 2. 跋提尊者 3. 婆沙波尊者 4. 阿說寺尊者 5. 摩訶俱男尊者。

這是世尊成道之後的初轉法輪, 因此佛教的三寶,佛寶、法寶、僧寶在鹿野苑首次出現,隨後又有住在瓦拉那西的富商之子, 帶了55人前來向佛陀請法, 因而皈依三寶, 成為佛陀第一批在家弟子。

 

佛初說法稱為三轉四諦法輪,現在分述如下:

四聖諦:

苦:人生如苦海, 生、老、病、死,五蘊熾盛,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

集:苦的原因, 世間友情皆是苦,有漏之苦, 由煩惱貪瞋痴而造業,由造業而招感的果報.

滅:去除痛苦,解脫苦果的可能,明瞭集諦之理, 斷除煩惱之業,即可解脫眾苦.

道:滅苦的方法:修持八正道,即可滅除眾苦,而獲得涅槃解脫之果.

                         (諸惡莫做, 眾善奉行,就是道諦)

1. 初轉: 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

2.     勸轉: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  汝應斷 

         此是滅  汝應證 

         此是道  汝應修 

3. 三轉(證轉) 此是苦  我已知

               此是集  我已斷

               此是滅  我已證

               此是道  我已修

四聖諦的道諦:八正道

1.     正見  2. 正思惟  3. 正語  4. 正業  5. 正命  6. 正精進7. 正念 8. 正定。

八正道開演三十七道品, 又歸納演出六度, 均屬戒定慧的三無漏學的範圍.

佛陀初轉法輪的一個綱要,對於苦集的解釋, 是緣生法,也就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1. 無名 2. 3. 4.名色 5.六入6. 7. 8. 9. 10. 11. 12老死

十二因緣說明人生的由來和生命的流轉, 自前生、今生、後生之間的因果關係, 即稱為三世兩重因果, 但此十二因緣也可用惑業苦三連鎖來說明:

惑:由於無始以來無名之惑的蠢動,過去世的無名,現在是的愛取.

業:過去世的行,現在是的有.

苦:現在是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未來世的生及老死.

十二因緣的說明,目的是在使人明瞭四聖諦中的苦、集二地的內容,人生是苦海,此苦由何而來?是由無名乃至老死的三世因果而來,(過去現在的一重因果, 現在未來的一重因果) 既已知苦,以及之苦的集(由來) 接著就當設法斷這苦海的根由,斷此根由的方法便是修八正道。

觀察五蘊(有漏法)乃是無常、無我的當下即是解脫, 用佛法的三法印來標明便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眾生的流轉生死,是由十二因緣的因緣促成, 眾生的身心世界是由於五蘊的因緣假合, 離了十二因緣,沒有生死流轉,離了五蘊假合,沒有身心世界,生死也好,身心也好,無非是因緣所生法暫有幻相的虛妄法, 如何勘破它請用三法印, 如何斷除它請修八正道.

四、結語:

感恩大家給我這難得的學習成長機會, 如有錯誤惑不對的地方,請教受及學長們的慈悲修正指教, 謝謝! 願與大家一起學習、共同勉勵, 敬祝大家吉祥平安, 殊勝之旅法喜充滿,離苦得樂,早成佛道,阿彌陀佛,末學芬蘭感恩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