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3-01-11 回應某人對我的指教
今有人讀了一篇我關於《六祖壇經》「般若三昧」之研究後 對方再論: 我答: 對方再論: 我答: 對方再論: 我答: 對方再論: 我答: 三法印是佛法的基石,南北傳的經典都有,故印順法師以三法印為準則,來判斷各種佛法的議論是否合乎佛法的法意,故不應誤傷佛說的教義。 阿罗汉是佛教的聖者,罵阿羅漢是焦芽败种係大不敬,是造天大的惡業,因佛的十種名號之一,有一種就是「大阿羅漢」稱號。無意的爭論係無益的。
提出了下面的指教:
小乘的三法印之诸行无常,在大乘看来,这只是世俗谛的见解,大乘的胜义谛,“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行亦无常,亦无无常,皆是戏论。“无所得故”。
无住者,无所得故,离言空性。无能无所,无能变,无所变。(于一切相)无执。
无常基于无方分微尘,及无分刹那心识为实相之刹那变异而成立,故为声闻乘之法印之一。
无住基于无所住、无所得(无常、无无常,无变、无无变)的离言空性智慧实相而成立,故为菩萨乘(、佛乘)之一实相法印。
二者安立角度不同,不可混淆牵强同论。
小乘实相三法印的诸行无常,是讲无分刹那、微尘的刹那变化;诸法无我,是讲五蕴人无我;涅槃寂静,是讲安住于人无我的涅槃;在大乘一实相法印看来,都没有离开戏论。只有地上菩萨以上的入定位状态,是离戏的,见法界实相。
小乘不了义,以小乘汇通大乘见解,难免牵强。
以大乘角度来看,没有对立,只有次第。
以小乘的观点看,会对立。
以下是我的回應:
第二、但是若緊扣在你提出的想法,則我以澫益大師這句話回應:「圓人受法,無法不圓。」重點完全不在法是大乘或小乘,重點在於人的根機利鈍,惠能說過「法無大小,人有利鈍」。若人是圓教根機,則藏教法也能體會成圓教法。在圓教人眼裡,無有一法是不圓滿的。因此大乘小乘只在凡夫心裡有區別,在聖人心裡,所有的小乘法都能提升為大乘法。此可以《大般若經》為證,同樣是修三十七道品,但菩薩修三十七道品時,三十七道品叫大乘相,何以故?只差在於有沒有以無所得為方便,若以無所得為方便,三十七道品為大乘相。因此把小乘法當作不究竟法,是因為自心不究竟。自心若究竟,無有一法不究竟。
第五、就像第四點的整個論述,我個人最不喜歡佛教內部的比較或判教,大乘佛教徒總是可以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場而說「以大乘角度来看,没有对立,只有次第。」這句話說明沒有對立,但也說明大乘佛法還是高於小乘佛法,否則小乘法就不會在次第上排在下面了。然後我可以很輕鬆地再以圓教法位居於大乘法的最頂端來回應。但是以上這些態度,將再度很輕易地被一位純理論研究的工作者,以更高於圓教的理論系統,而將圓教收攝於底下。只要是論理,永遠可以做這種好笑的事。我個人對於佛教界內部,不斷對於教法本身作區隔,很不以為然,我只對實修有興趣,對於任何比較教法高下的言論沒有興趣,也不想費時間反駁。試想,骨子裡帶著這種自以為是的心態,與南傳法師在一起時,怎能不人格分裂呢?骨子裡總是瞧不起南傳法師,這連做人的基本都做錯了。所以,在我弘法的過程中,我不斷將一切大小乘佛法傳播出去,但我絕不說任何優劣的言論,法的好壞優劣,只在於對不對機,對機了,則再劣的法,對當事人來說,就是最高的法。
对机施教而言法平等,但一乘了义法华经,为何说阿罗汉是焦芽败种?佛瞧不起南传?
那是部派佛教間的論爭,身為佛子,當以實修為務,而不應活在現代的時空裡,還進入古人的論爭。古人的論爭留給古人,自己無需淌一趟混水了。
法華經與說一切有部分屬不同的部派
部派間的爭論太多了
若要一一再提出來論辯
沒時間修行了
以後如果在我老化前,還來得及寫
我再把一切部派的論爭
及一切大小乘的論爭
重新用白話文結集出版
到時候我會指出這樣子的論爭多麼無意義,多麼浪費時間
对机是从有境而言的,单纯从对境上来说,须弥山与芥子会不分大小吗?
區分芥子與須彌山的大小,並不會引起修法上次第的高下,也不會使凡夫為此而分裂,但區分大小乘法卻會造成修法上次第的高下,也造成佛教徒內部的分裂
事相上,必须分,而且必须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利生上,各摄己基。
事相上本來就分好了,而且是既成的事實,重點在於你自己如何面對這已經二分的狀態,若你還要用二分法繼續區分已經二元對立的狀態,那將與凡夫處於世間的處理態度一樣。
記住一句簡單的話
自其異者而觀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而觀之,萬物皆一也。
呵呵,过于理事圆融,是混淆二谛。 法,有时是从对机而言的:平等;有时,是从对境自己本身而言的:差别相的九法界。不可混淆不清。
並無要混淆的意圖,而是我們是想融合、還是想區隔,未曾聽過十方三世諸佛之華藏世界相即相入,而會互相妨礙的道理。
再者,修行者在一天的生活中,應儘量把時間放在無分別之勝義諦裡,絕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充滿分別的世俗諦裡。在勝義諦中,以如幻的心修如幻的行,成就如幻的佛果,即使佛果,在現觀中,都是如幻如化了,何況是世間萬法,同屬幻化。小乘、大乘、大小乘之分別,於中道第一義諦裡,皆是幻化。聖者以此平等心處於平等境,卻不礙無分別的分別,故不會混淆幻象之差別相。當我們時常處於如此的聖境中時,你那麼在意大小乘的次第高下做什麼?我們學佛已經取消世間美醜的差別相,盡力以平等心觀待世間的美醜。何故進入佛門後,換湯不換藥地繼續分別大小乘之美醜,當執著生起,正見已喪失。若你進入般若無分別心後,再轉出來的分別,即無分別的分別,還會去比較大小乘法的話,無有是處。比較大小乘是世俗分別心的作為,般若轉出的分別心不會從事此種生起無限煩惱的工作
上來對大寂法師提出問難的人,曾質疑为何在法華經裡佛说阿罗汉是焦芽败种?莫非佛瞧不起南传?
所有的佛教經典如果都是佛說的,然而南傳的經典就不是佛說的經典嗎?是佛親口說的法,佛怎會瞧不起南傳呢?現在人還落入南北傳高下之爭,非佛教之福(內亂如同國家起內亂非百姓之福)。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要渡不同眾生,你喜歡那一種法門就修那一種法,不要惡意批評造惡業,塗生自己與他人的煩惱。學佛者應以實修為要!
我再做的研究:
中午吃完飯,查《法華經》,並遍查三藏經典後
發現沒有一本佛經出現「焦芽敗種」這四個字
所以把這四個字推給佛說的,還誤認為佛拿這四個字罵阿羅漢,實屬不當,欠缺經典根據
焦芽敗種四字,只出現在後代祖師的論著裡,並未出現在經典裡,而祖師輕視小乘的作為,實不足為佛教徒所學習,我們當向佛學習,佛並不呵責阿羅漢為焦芽敗種。因為佛一旦呵責下去,就自打嘴巴,因為佛的十種名號之一「應供」的梵文,即是阿羅漢。阿羅漢是梵文的音譯,應供是意譯。
願大家好好實修,不要在文字名相上打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