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3-01-31 大寂法师禅七开示1,时间:2012年12月21日上午
大寂法师禅七开示1,时间:12月21日上午
非常感恩千佛塔寺的義工們
大寂法师禅七开示
时间:12月21日上午
你们手上拿到这一张是天台宗六妙门,自古佛陀开示两个甘露门,其中一个安那般那念(AnaPana Sati),意思就是入出息念,这个方法广泛地被佛陀教导,并且时常运用于禅修中,而且是最快帮助我们修禅定的一个方法。你按照这个方法修,可以进入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定, 识无边定, 无所处定, 非想非非想定。但是我们现在立一个短期目标,先以未到地定为目标,即初禅的前分定。未到地定令你的精神集中,而且你要修观时,也比较好修。早期,佛陀教安那般那念的时候,入出息念的方法叫做「随息法」,你们平日最好早晚各修一支香,注意力维持在呼气与吸气。
这个方法不仅帮助我们入定,如果再配合《瑜伽师地论》讲的十六圣行、《清净道论》讲的十六圣行或智者大师讲的十六特圣,你就可以走上圣道。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入定,也可以发起观慧,断烦恼。禅定,是降伏烦恼,观慧可以彻底断烦恼。今天我们来禅七,目的何在?通过禅定,培养专注力,等于磨利一把刀,这把刀非常容易让你往内在去断烦恼,斩断烦恼。
外道修了禅定之后,就误以为禅定为涅盘,在禅定之中,与梵天合一,这不是我们佛教徒的目标。佛法,是把禅定当做一个手段、方法,拿它来断烦恼,佛陀教的这个随息法,这里头有一个关键,就是你要怎么入定?你怎么稳定呼吸这个概念?很多人没有分辨清楚呼吸这个概念。我举例子给你们听,有人在观呼吸的时候,会去想呼吸跑去哪里了?吸气往内,从身体延伸到哪里了。呼气往外发散到哪边?有时候去感觉呼吸是冷的?还是热的?是涩的?还是滑的?去做这些分别,就会进入四界差别观,即地水火风的差别观,这样就变成了修观,不是在修定。
我们这一两天,希望先给大家培养定,之后再来修慧。所以,这一两天,大家禅修的方法,只有在呼吸这个概念上,也就是说,当你呼吸的时候,你的全部思想集中在呼吸的概念,当你呼气的时候,思想只剩下呼气,当你吸气的时候,思想只剩下吸气,你的全部概念只有呼气或吸气,而且于鼻端处观察。
当你整个人被这一简单的概念充满之后,你就会渐渐地感受到禅定的滋味。如果说,你一边观呼吸,一边妄想,做白日梦,想到其他事情,你的注意就没有集中,这个时候你要赶快拉回来观呼吸。毘婆舍那需观察妄想,观察烦恼,希望大家现在先培养禅定,所以不观烦恼,你看到内在生起烦恼,就直接拉回来鼻端观呼吸。
另外,除了随息法,还有数息法,佛陀涅盘之后,后代的人根基迟钝,烦恼比较多,所以用随息法还是入不了定,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论师们就加了一个数息法,就像我们人跛脚了,要用拐杖来帮助我们走路,同样道理,我们用随息法,没办法进入状态,只好再加一个方便,就是数息。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千万不要把数息误解为数数字,变成专注在数目字,这又修错了。就像你走路的时候,主要是靠脚走路,那根拐杖是辅助用的。同样道理,当你修数息法的时候,数数目字是辅助,重点还是在于观呼吸。
数息法怎样修呢?呼气的时候数一,重点仍在于观察呼气,吸气的时候不用数。第二次的时候,呼气数二,自己默念,默默地数就好了,重点还是放在呼气,吸气的时候不用数,一直数到十,再从头开始数。有的人习惯从吸气的时候开始数,也是可以,不一定只能用呼气来数。每当你发现用随息法仍易散乱,你就加数目字来数息。
数息法,不一定要数到十,你可以数到五,又回过头来重新开始数,你可以数到六,数到七,也可以数到十,尽量不要超过十,因为如果你超过十,就变成好像以数数目为重点。数息或随息主要是帮助你培养定力。数息,还有个重点,当你过程中间打妄想,不管数到哪里,从头开始数。因为我们这里有老参的,有初学者第一次来的,所以,必须跟大家好好地讲一下,数息乃是在原本佛陀教的随息法中,加进了一些修习的善巧方便。
在部派佛教阿比达摩的时代,已经发展了六种观呼吸法,也就是你们现在看到的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在五百阿罗汉着的《大毘婆沙论》里头,论师们已经把六种方法整理出来,让我们学习。前几天,我刚好去河南佛学院,然后跟一些佛学院的师长们,讨论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生为汉人,处于汉地,但汉传佛教却是让我们忧心仲仲。南传佛教有非常完整的三藏、教法及研究方法,藏传佛教直接传承那烂陀寺的学风,那烂陀寺的整套教学系统与修行方法,由密宗承接下来。所以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各自非常完整。汉传佛教变成高不成,低不就,断卷残篇,尤其是玄奘大师带回来那么多梵文卷轴后,翻译出来的内容是凤毛麟角。还没有被翻译出来的部分当年被收藏于大雁塔,但是因为一场大火,把藏经卷轴全部烧光了,通通没了,所以,汉传的经律论三藏杂七杂八的,很多部派夹杂在一起,却都不完整,好在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吸收了原始佛教,吸收了阿比达摩,所以他有系统地整理出四部止观──小止观、六妙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摩诃止观。在四部止观里头,已经很完整地把基本的止观方法到大乘中观圆融的思想,都糅合在这四部止观中。
所以,我现在先为大家介绍六妙门,让大家有个入手处。其实,数息,随息,通原始佛教,通南传佛教,直通的。阿那般那念就是这样学,这样修。你再看其他经论的教法,也是大同小异,都这么修的。智者大师刚好为我们整理出这个方法,他自己吸收了大量的经论以后,分析这些方法,留下了一些著作,好让我们有一个可参考之处。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天台宗重视止观的这个教派,在我们汉地,到了后代,也是甚少人修学,甚少人弘扬,乃至现在天台宗的祖庭,有断代的情况,没有教学,没有实修。现代的人,已经渐渐懂得再来修止观了。因而令人觉得未来的佛教还有希望,因为止观的法门,不论是藏传、南传、还是北传,渐渐有人学了。这是一个好现象。你们今天有缘来参加这个禅七,在禅七期间好好学,止观是可以通一切法门的。举例来说,念佛的人,要不要专心念佛呀?要不要一心不乱呀?要,那就是止。你修弥陀十六观时,那就是一种观的法门。所以,大家可以好好修学止观。
那我们现在来看经文,第一,数,即数息,有修的部分,有证的部分。修的部分:「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你在修数息法的时候,调和你的气息,不要气喘如牛的,也不是呼吸得很不顺畅,而应不涩不滑。
涩的意思是不顺畅,例如你可能有点鼻塞,再加上冷空气,有时大家呼吸感觉看看,不是很顺的时候,就是涩涩的感觉。不滑,也不是让呼吸太快。不涩不滑,就是安详自然地呼吸,慢慢地令息宁静下来。当然,你没有去控制呼吸,而是慢慢地、自然地、安心地数,但是这个慢慢数,不是故意放慢呼吸,还是保持自然呼吸,数久了,自然变慢。这样,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
这个方法,刚刚已经讲了,呼气时数一,吸气不数,一直数到十,再从头开始数。或者你吸气时数一,呼气不数,一直数到十,再从头开始数。重点就是:你透过数数目字,摄持你的心在数呼吸,不令你的心散乱掉。另一个重点,摄心在数,是用数目字辅助你摄心,不是全部精力放在数目字,重点还是放在呼吸,观呼吸。
怎么证?有修就有证,怎么知道数息成就了。「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当你发觉你的专注力,可以轻轻松松地从一数到十,又能轻松地反复再从头开始数,这就有所成就了。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现在来数呼吸的话,经常会发现数不到十,散乱到其他地方了。每当我们发现没有那么顺畅地数到十的时候,我们就还在努力的阶段,到有一天,你都不稍加用力,就可以很顺畅地数到十时,你就有所成就了,所以叫做「不加功力,心住息缘」。你的心可以住在呼吸的层面上,觉息虚微,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呼吸若有若无,非常虚弱,因为你的心越来越定,呼吸会越来越变得微弱。
「心相渐细」,呼吸的心、专注的心,也会变细。意思是什么?呼吸会影响你的心。当你呼吸很细腻,你的心也会跟着细腻。当你的呼吸很粗糙,你的心也会变得粗糙。反过来说,你的心很细,也会帮助你的呼吸变细。你的心很乱,呼吸也会乱。以上是数息的部分。
接下来,进入随息。虽然经文上好像是先数息,后随息,可是,不一定哦。因为智者大师曾经告诉我们,六妙门表面上是从数进入随,随进入止,止进入观,实际上,不一定要这样子,因为每一剎那的心都在变,环境及各种因缘都在变。所以,理论上有次第道,实际上不是千篇一律,尤其面对千变万化的现实世界时,不一定都是死皮地通过修行次第道而一个一个修上去。用哪一门,可以是非常任运的。如果这个时候你适合修随息,你就修随息。如果这个时候你适合修数息,你就修数息。而且,佛陀当年教的是随息。数息和随息可以灵活运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随息的修、证。修的部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当我们在修随息的时候,数息是比较粗糙的。此时,你的意念不想再数,因为你数息法已经完成了,发现数目字是一种干扰。这个时候,就把数息暂时放下,直接修随息。「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这时候舍弃前面数呼吸的方法,一心一意地修随息的方法,纯粹观呼吸而已。
通过一呼一吸,把你的心摄持在呼吸上,时时刻刻知道「呼气」、「吸气」。心完全住在呼吸上,那就没有分散的意念啦。什么时候知道自己修随息已经证了呢?「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当你发现你的心越来越微细了,你的心越来越统一,不再躁动,非常恬静,非常轻松地发现呼吸的长与短或呼吸跑到全身。
「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当你一开始修随息法的时候,不要细致观察到长呼吸或短呼吸,你先不要去管长短,可以修一阵子观察呼气、吸气,纯粹观察呼气、吸气,「呼吸」这个概念很简单地修一阵子,以后再来觉察它的长短。「遍身入出」,照原始佛教的说法,身是指呼吸身,不是指全身,是指能够知道整个呼气的过程与吸气的过程,呼气的整个过程明明白白,吸气的整个过程明明白白。
因为有些人开始呼气的剎那觉知到呼气,往后的好几个剎那都在打妄想,所以不算是遍身──遍呼气身或遍吸气身。呼吸的整个过程、每个剎那,非常清楚地呼气、吸气。
「心息任运相依」,最后你会发现,心与呼吸是彼此依靠的,心变细,你的呼吸就会变细,呼吸变细,反过来也会造成你的心变细。所以,心、息是互相依靠的。
「意虑恬然凝静」,最后,你的意念处于寂静状态,不动摇的状态,非常轻松,感受到一种深沈的喜乐。禅定的喜乐从内心生出,法喜充满。所以,六妙门的前面两个方法,大家待会继续用来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