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3-04-01 大寂法师禅七开示4,时间:12月22日晚上
大寂法师禅七开示4,时间:12月22日晚上 大寂法师禅七开示 时间:2012年12月22日晚上 请问师父,《瑜伽师地论》的法要可不可以述说一下? 《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啊,很厚的一本书,假如精装本是四本,大概这么厚(师父用手势比喻)。所以,不是我们这边可以讲的,我只能告诉你《瑜伽师地论》的重点是在十七地。为什么叫师地论,就是因为有十七个地。地就像我们平常说的章节,there are seventeen chapters,有十七章,这十七章把修行的次第道给指出来了。 最重要的无非是三乘的修法──声闻地、独觉地、菩萨第。声闻地教我们怎么证阿罗汉果,独觉地教我们怎么证辟支佛,菩萨地教我们成佛。菩萨戒,中国大部分是受“梵网经菩萨戒”,但是很多人也受「瑜伽菩萨戒」。瑜伽菩萨戒的戒本就是从《瑜伽师地论》里头摘取出来的一个小部分。 《瑜伽师地论》的内容,包含唯识宗很重要的《解深密经》的部分经文。《解深密经》有很多品,其中有部分原文与《瑜伽师地论》的经文一模一样。《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讲给无着菩萨听,无着菩萨记录下来,而且此论是瑜伽行派的根本圣典。这部圣典的内容与阿赖耶识有一些关系,主张万法唯识所现,万法都收归于阿赖耶识里头。但是阿赖耶识的相关理论,真正来说你要去看一些《八识规矩颂》这些论著,比较专门谈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这么大一部经典,讲阿赖耶识的理论篇幅不多。本论更关心的是修行的次第道,或者说它就是一本修行的百科全书。 佛教界有几本百科全书,是必读的论典: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南传的清净道论,这几本论都是大范围地将各式各样的修法记载在里面。你如果对开发神通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瑜伽师地论》及《清净道论》,南北传的这两部圣典,都把神通的修法教出来了。 想要有神通,你们腿上的痛要克服。要不然不可能有禅定,没有禅定就不可能有神通,所以脚痛要先克服。你不可能一边要发动神通,一边~哎呦~哎呦~的喊脚痛,那怎么可能飞上去啊。 现在很多人在诈骗说他有神通,最客观的检验标准就是神足通,其他都不准,因为其它神通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编造美丽的谎言,让你相信他,任何一位江湖术士都可以做到。客观来讲,如果真有神足通,好,你请对方离地三尺或者在水面上走,看看能否做到。六种神通中,神足通是最客观的检验标准,眼见为凭,事实胜于雄辩。 《瑜伽师地论》一方面是瑜伽行派的根本圣典,有唯识的理论,有别于中观。你要学习大乘佛法,初期就是学般若中观及瑜伽唯识两大派。你要学习密宗,不是只研究密宗,密宗已经是后期大乘佛法衍生出来的派别。所以,你一定要研究中期大乘佛法,研究中期大乘佛法,一定要研究初期大乘佛法,研究初期大乘佛法,首先要学般若中观。 学完之后你要学瑜伽唯识,因为般若中观扫荡的很彻底,所以瑜伽唯识认为全部扫光光,那真理在哪呢?难道也要扫掉吗?瑜伽唯识更感兴趣当一切都扫光之后,真理在哪里?所以瑜伽唯识还是愿意立论出真理的结论。 关于瑜伽,现在大家最流行看的书,就是妙净长老的书。大家如果对瑜伽唯识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找他的讲记来读。我以前读《瑜伽师地论》是一个字一个字啃过去的,花了四年的岁月,也不是专门只读这本论,只是有时间就拿起来读,是这样子读完的。 玄奘大师带回来那么多的圣典,他当初到西天取经的目的就是要求《瑜伽师地论》的完整。带回那么多经典以后,他第一部翻译的就是《瑜伽师地论》。此论的内容很丰富,你有时间可以去阅读。没办法在这边讲解了,要讲完这本论的话,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 问:法师好,可不可以讲一下禅堂的礼仪和规矩。 答:尽量保持寂静,如果正式讲经说法,应该:大众请起立,礼佛三问讯,或礼佛三拜。三拜完再礼敬法师三拜,然后我坐下来后,你们才坐下来,接着开始讲经。一般是这样子的程序。但是禅堂有时候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就会把这些礼仪规矩暂时先放一边。 我的感觉是大家就这样子保持寂静就可以了。 问:听师父开示的时候,是否一定要盘腿? 答:不一定,可以放下腿啊。 问:顶礼法师,我膝盖受过伤,打坐一段时间就会酸,应该怎么办? 答:受过伤的人,后面有凳子,来,大家一起看后面,受过伤可以到后面去坐。 问:老师你好,为什么我睡觉的时候常出现一种情况,睡着了,但不知什么时候眼睛又睁开了。常看到一些恐怖的鬼魂,有时候看不到,却能听见恐怖的笑声。全身不能动弹,像是被什么控制住一样,我经常拼命挣扎,如不挣扎,醒来就会全身难受,向被什么粘进骨头里。。。。。。我能在心里头念六字大明咒和阿弥陀佛,可是很快又被控制了,请问为什么? 答:我在台湾也碰到过一位居士,她从小到大,很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的方法都尝试过了,我们所有的大悲咒,金刚经等等经文或咒语都念了,可是还会出现这种状况。这跟每个人各自的体质有关。 我曾经遇过一位修行者,只要现场有一点不干净或鬼魂之类的,他就非常敏感,还经常会被咬,为什么咬他呢?因为它们要咬他身上的功德。他有修行,鬼魂能从他身上得到功德,所以就咬他。我一开始不相信,他翻他身上的淤青给我看。同一个时间地点,我也在那里,他被咬,我却没感觉啊,所以每个人的体质不同。 有一次办完一场佛事,完事之后,居士发给出家人一些普佛过的东西。结果他隔天就拉肚子,拉得一塌糊涂,可是,我吃了都没有半点拉。所以,这是每个人体质的问题。如果你已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办法,那么你尽量学会与这些无形的共处,不要与它对立。透过修行,慢慢地,你的阶位能够超过它的时候,他确实也拿你没办法了。现在之所以对你有影响,可能你的修行不够,容易起心动念,你太敏感容易受伤害了,一点风吹草动就受影响了,所以你要慢慢修到如如不动的地步。 不再被风吹草动、任何的鬼神所影响。像我门今天的禅七,就是要提升各位的心灵层次。基本上,修行人修到后来一定会超过鬼神的阶位。你的心灵层次越高,鬼神越拿你没办法。 曾经有个夜叉,他本来想要吓唬修行者,结果没吓到修行者,最后还皈依了这位修行者,皈依了佛、法、僧三宝。修行的心灵层次决定了你会不会受这些鬼神影响。 就像一只夜叉鬼看到佛来到他的地方,另一只鬼就告诉他,“噢,你真是大福报啊!佛陀来到你这边居住了,你真有福啊。”没想到这只鬼听后不仅没有高兴,还说:「我要来试试他是不是佛,看看他的能耐是不是真的有办法抵挡我。」接着开始测试佛陀,他对佛说:「我要把你的胸腔撕开,让你的热血从面门洒出来。」 讲得很厉害的样子,结果佛一句话就把它撂倒了:「我没有看过一个沙门、婆罗门、乃至梵天任何一个鬼神能够对佛造成如此的伤害,从来没有。」这只鬼就说:「好,那我来问你一个问题,你能够回答,我就放过你。」果然,这只鬼经过佛陀的开示,非常欢喜雀跃,马上拜倒在地。 所以,我们从经文里头,以及他弟子的身上可以看到──透过修行,是可以超越鬼神的,所以,你们一定要对佛法、对修行有信心,不断增上,就可以慢慢远离被鬼神的干扰。 问:法师好,弟子在数呼吸的同时,全身会不断地抖动,稍控制下来后,过一会儿又抖了,这是什么原因,请法师开示。 答:有时候是气动,我们修行的时候,打坐盘腿,盘腿后气会跑得更快一点,有人觉得盘起腿来,感觉更热、更暖和,是正常的,因为气在跑动。有的人体质不大一样,还会气动,有的是手动,有的是身体前后晃动,有的是左右晃动,有的是旋转晃动,都有。有的会起来打一套太极拳,有的还会跳舞,各种情况都有。 通常来说,你如果放任身体动,就会一直动,如果你把心收摄回来,就不动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你身体有毛病,气通不过就动,持续修下去,有一天气通了,就不会动了。总之,有些初学者必然会经过这个阶段,不是永远这样子的,通过修行,有一天这个现象就会停止。我刚才讲的,通常只要把心收摄回来,身体就比较没有那么容易动了。 问:如何将注意力放在鼻端,观察什么,请师父具体说明 答:观察呼吸啊,鼻端就在两个鼻孔这里,呼气与吸气的交界处,闭上眼睛,用注意力观察呼气吸气。呼气、吸气是你这个时候要观察的对象与目标。如果你是修数息的话,一样是以呼吸为所缘境来修,只是多加入数目字作为辅助,多一个数目而已。 如果你是修毗婆舍那,在观察起心动念时,在观什么?在修什么?观察你的念头,观察内心在想的内容。或者观察你身体的感受,从头到脚,哪一个地方的感受最明显,你就去观察它;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部位,你可以慢慢从头顶观察到脚底,再从脚底观察到头顶,这是身念处的其中一种修法。 不一定限制自己观察身体而已,你可以观察心,心有千变万化的内容,都是可作为观察的对象。所以要看你现在是修什么,如果是修观呼吸法,你就是观察鼻端的呼吸,如果你修毗婆舍那,你就观察心,或者受,或者是身体,看你是修什么。你这边问的是:在鼻端是观什么?那就是观呼吸。 问:一开始就要数息吗?数息是以一二三到十,然后九八七这样数回来吗? 答:不是,一开始你先用随息法,先用随息法试试看,如果心还是一团乱,无法统一,无法专注,那么这个时候你就用数息法,才开始加数字,所以不是一开始就用数息法。数息法不是从一数到十后,再从十数回来。而是数到十后,再从一开始数,是这样的。 接下来来看「弃五盖」的内容,前面我们讲到弃睡眠盖。第七行,“如共毒蛇同室居”,下一行,“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又好像我们在两军打仗的时候,跑进刀光箭影的阵仗中,那肯定就被无端砍到了。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啊,你看,还好各位七天在这里,不相信七天后出去看看,你会发现一个大落差,在这边被保护得非常好,基本上就是吃喝睡,观呼吸,这样而已,被保护得很好,一旦进入社会上,岗位上,哇~就好像在刀光剑影中,一下子这个诱惑,一下子那个诱惑,一下子这个人讲气话,一下子那个人伤害我。 当你又回到刀光剑影中,随时有被砍的危险,所以,活在这种世界里,怎么可以睡着呢?赶快起床,赶快修行,就这个意思。“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睡着的时候,我们在一种大黑暗里头,什么都看不见,睡着了,心也停顿了,什么思维都没有,这样就是什么都看不见。每天我们都像这样进入睡眠盖之中,就会像智慧的光明被夺走一样。 人人都有佛性,都有自性清净心,如果你没有睡眠盖的话,本是光明的,但是因为睡眠,把这些光明夺走了。“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睡眠盖如此覆盖我们的心,让我们什么都看不见。这样的大过患、大过失,怎么可以睡着呢?以上讲的种种警示语,乃是欲令我们不要沉腻于睡眠。所以要“警觉无常,减损睡眠,令无昏覆”,相当于晚课的<警众偈>,偈颂中提到:「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世间有什么好玩的,每天都是重复地无常。面对无常,我们要精进修行,减少睡眠。 你们知道古代印度的修行者一天都睡几个小时吗?睡四个小时。是睡中夜,中夜是几点?晚上十点到两点,这是他们睡眠的时间。现在的年轻人两点才睡,古代的人是两点起床,相差太多了。有一位是怎么精进的?我讲给你们听。白天要听课八个小时,每天听益西堪布讲两个小时,听索达吉堪布讲两个小时,听晋美彭措法王讲两个小时,再听汉地的法师讲两个小时,一天要听法八个小时。接着还有一些自修的功课要修。 晚上他担任编辑,有时为了下个学期的课程要印出来,他必须要赶工,要做校对,经常一做校对就到半夜三点才睡觉,然后隔天又要正常上课,每天这样子,睡眠极少。当然这样子长期是不好的,后来患了心脏病。所以这边我要提醒大家,以便与我们现在当夜猫族的人相互比较一下,你到底在忙些什么?人家减少睡眠,是在忙什么?你看哦,在生死轮回里头,一样是减少睡眠,可是精进与放逸一直循环下去的结果,你就可以看出大差异了。 当夜猫族是一直在生死轮回,而修行者牺牲自己的生命、照亮他人,那是解脱轮回,差异非常大的。各位,你每天睡几个小时啊?八个小时,十个小时,凡夫烦恼炽盛,需要很多睡眠来补眠。事实上,如果你慢慢修行,尤其禅七这几天,你应该会觉得渐渐没有那么爱睡,睡眠时间将越来越少,应该有这种现象出来才对。 或者禅七给你起了一个头,你开始对修行产生无比的信心和兴趣之后,你回去以后,就会在生活上生起剧烈的变化,会很精进修行。当你这样经年累月地修下去,你的烦恼、妄念会越来越少,然后就会发现睡眠减少了,不需要再睡那么多。 以前是因为常常要跟人家吵架,常常跟人家玩乐,所以要睡很多。现在都不需要了,所以睡得很少,晚上十点睡觉能顺利入睡,睡到两三点或者四点,自然起床。现在我们从十点睡到四点,已经比古人多睡两个小时了,所以四点起床是正常的。你知道修行为什么都要很早起床吗?那是要赶在太阳上升之前起床,因为在印度的宗教里头,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是大地最具有灵性的时刻。对于修行,此时是最有灵性的时刻,能够进步很多的时候。 各位经过慢慢减损你的烦恼后,睡眠慢慢会减少。 “若昏睡心重,当用禅镇杖却之”,如果你还是很爱睡呢?那就要用禅镇杖,就是这一只啦(师父拿起禅堂里的香板),这一只就是禅镇杖,各位允不允许我给你打下去啊?如果你很爱睡,啪!就打下去,这就是用禅镇杖来帮助大家减少睡眠。 睡眠盖,大家昨天也听了佛陀教目犍连的几个除睡眠盖的方法,现在这边你们也知道了睡眠盖的过患。所以,无论如何,你要通过种种善巧方便减少自己的烦恼,减少自己的睡眠。 弃五盖的第四个是“弃掉悔盖” 掉悔有时候又称掉举,白话就叫作散乱心。掉就是掉下去,举就是举起来,掉、举、掉、举、掉、举……(师父用手上下笔划),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散乱心。有时候比较激昂、比较浮躁,掉举就是这样。所以掉举是与昏沉相对而立的。 昏沉是心往下沉,掉举是心往上扬,所以有点不一样,基本上都偏离中道。 掉有三种,第一种是身掉,第二种是口掉,第三种是心掉。这三种掉,我们修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为什么呢?身掉是什么?「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很喜欢东跑西跑,叫你打坐修行,坐五分钟就坐不下去了,忽然间想到有什么事情要做,忽然间想到要去那里,忽然间想到要去这里,很多事情就对了。身体喜欢走动、喜欢玩乐,不喜欢打坐,一打坐就不稳定、不安分,这就是身掉。 各位,你们在这里坐得住,回家就坐不住了,为什么?太多事了,永远有理由,永远有理由说明你为什么坐不住,这个就是给自己找的借口。所以我希望大家回去后,早晚各坐一次,不能偏废,一定要坐,你看大部分的佛像是不是都打坐的姿势啊? 佛陀成佛后的四十五年,除了弘法,很多时候都是在禅修打坐,我们是凡夫,不打坐,不禅修,比佛还厉害。你看我们在生活中很少打坐的哦,我们说要学佛,结果学到佛哪一根汗毛呢?我们也应学习佛陀这么精进的禅修。 第二种掉是口掉,「好喜吟游,争诤是非,无益论戏,世间语言等。」坐下来泡一壶茶,就开始讲是非了,某演艺人员发生什么事啊,某某明星发生什么事啊,我家张三发生什么事啊,你家李四发生什么事啊,讲一堆有的没的、讲一堆是非,坐下来就是聊这些,要不然就是聊很多八卦,聊很多无意义的事,这些都是戏论。 有的人聊啊聊、还聊到吵架,朋友变仇人,这就是口掉的过患。所以,以后讲话要学习一种方式,每当讲话必讲佛法,“最近 你禅修怎么样啊,有没有进步啊?”“我最近禅修碰到什么瓶颈,你有没有办法帮我?”聊佛法,“我最近遇到一个名词,叫做般若,般若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啊?你可不可以告诉我。”就聊这些,聊这些没有是非,聊这些不会朋友变仇人,聊法义将互相增上。 以前舍利佛、目犍连及大迦叶这些佛陀的大弟子,他们当初住的地方都是相隔很远的,偶尔他们会去关心对方,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到了之后,坐下来问候一下起居生活,就开始谈论佛法,没有再谈论是非了。 诸位一定要慢慢改变习气,你一定会说:「师父我没有懂那么多佛法,谈不了。」曾经有一个电台的广播人告诉我:「你要我讲两个小时的投资理财、股票等等,我都可以讲,但是师父你是怎么能滔滔不绝地用佛学术语讲两个小时呢?我实在无法想象,你居然可以讲这么久的佛法。」你看,连专门讲话的广播人都觉得有困难了,你知道困难的关键点在哪里吗?关键就是你平日要闻思修佛法,有时间你就听佛法,听、听、听,时间长了,你自然脱口而出都是佛法了,这是自然而然的。 你每天听八卦、听是非,当然脱口而出就是是非了,每天听佛法,脱口而出就是佛法,你要的是什么世界?你要你周遭的是什么人?决定于你自己。你自己是什么人,开展出来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佛陀在讲关于「界」的时候,提到心是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内容,开展出来的世界,就是那个样子,万法决定于你的心。所以口掉也要避免,要不然坐下来就是经常聊是非了。 第三种掉是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界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其实身掉跟口掉是来自于心掉,你的心掉举了、散乱了,你才开始会讲那些无益之语,身体才开始会去造业,所以根源在心。 所以你看,心总是想要攀缘外境,有时候心血来潮,吟诗赋乐,把酒问青天,看起来好像很有情调,很romantic,但是在修止观的时候,它也会成为障碍。你看嘛,你每天都要罗曼蒂克一下,要花时间去想idea,花那么多时间,要怎么修止观?没办法修。所以思惟文艺,在这段精进修行的时间也要放下,也就是说,有的人喜欢书法的、喜欢欣赏画作的、喜欢听古典音乐的,这个时候要全部放下。 文艺在世俗间已经是比较high class的社会人士在做的事,但是在修止观的阶段,它还是会成为障碍,所以要放下。还有,时间花很多学艺这,这时候也要放下,不要赶不及想学多点才艺。 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凡是有身口意的掉,就会破坏出家人的心。一个出家人为了解脱生死,好不容易出家了,出家了之后,又继续身口意的掉举,修道就会比较困难了。我观察了一下我们佛教的文化或寺庙文化,有一种倾向,万一你没有老实念佛、老实修止观或老实修行,就很容易在寺庙里面聊是非,寺庙成为是非之地。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怎么避免自己成为是非之源?就是老实修行,全部的心都在闻思修,都在串习法意,都在修止观,或念佛、拜佛、持咒等等,不再理会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你可能会说,这样子不是不问人间冷暖,不管人世间的疾苦。有的人最会批判出家人的,就是这一点,他说:「啊!你们出家人根本不知人世间的疾苦!」现在反过来问你,你会不会在你儿女仍在就学读书的阶段,去批评你的儿女怎么不去关心社会一下、怎么不问人间冷暖,你会不会这样讲?你懂你儿女的读书阶段,是在用功的阶段,他以后就会出社会了。 同样的道理,修行者一开始不理社会,不是永远不理社会,而是现阶段是他在用功修行的时候,等到成为登地菩萨,或七地八地以后,他就会运用神通,广度众生。所以并不是出家人不理社会,而是他正在用功。就像你的儿女,读十年十二年,成为博士。读书要读好多年,是这样子的。 “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就像一个人收摄自己的心尚且不能得定,你的心掉散的话,怎么能得定。各位,你们在这边,在千佛塔寺的禅修中心,你尚且已经很努力收摄自己的心了,但是有没有入定?没有。何况你自己出去以后,心散乱了,更不能得定。所以一定要避免掉举的情况。 “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今天你如果掉举、散乱,就像一头野象,野象已经很野了,还被灌醉,没有钩住,他就会乱窜,破坏很多东西。骆驼也是一样,没有把它钩住,也会破坏很多东西。所以偈颂里头讲: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意思是说我们出家人已经剃了头,着了佛陀的袈裟了。“云何乐着戏掉法?放逸纵情失法利!”这样子怎么还会乐于那些戏掉法呢?怎么还会乐于世间的欲望、娱乐呢?每天都去放逸懈怠,纵容自己去玩,这样子根本就没办法得到法的利益啊! 当然这边大多针对出家人来说,但是作为精进的在家居士也是一样啊,你今天已经决定要解脱生死轮回了,你只是暂时没有因缘出家而已,你也很想要出家啊。既然你已经决定了脱生死轮回,那你也要学习,要避免跳入这些戏掉法里面。 “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所以当你掉举的时候,没办法得到法的利益,又失去世间的快乐。世间快乐的获得,你也要很用心才能取得的。各位,我看那些当老板的,为什么会赚大钱,他很专心赚钱啊,很专心在计划他的工作。世间的成就,一样必须在无掉举中完成的,老板通常是很专心工作的。所以,你要是掉举的话,法的利益也得不到,世间的快乐也得不到。当你发现掉举有这么大的过患的时候,你就要快速将掉举给放下。以上是有关掉举的方面。 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我们掉举之后会后悔,掉举的时候,你不觉得怎么样,散乱的时候,你不觉得怎么样,但是到你晚上禅修的时候,你就觉得后悔了。比如说:各位早上做一些散乱的事情,等到晚上打坐的时候,那些事情就浮现出来了,就像你们有时候打坐不是会浮现一些影像出来吗?那些就是你过去做错的是事,或者做的比较兴奋的事,比较记忆深刻的事,在打坐的时候,它们会浮现出来,浮现出来的时候,就后悔了,后悔当初怎么会这样做。 请问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入定呢!不可能,你一直在后悔过去发生的事请,是不可能入定的。所以你看“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你打坐的时候,发现之前做过的事情浮现出来,使得你在法座上起烦恼,变成盖障,变成一种障碍,没办法深入禅定。 悔有两种,第一种是「掉后生悔」,前面我们讲过的,我们在掉举的时候不会后悔,是之后才后悔的。第二种,如作大重罪人,常怀布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意思是什么呢?有人犯了大重罪,比如说杀人,会不会被追杀啊?杀了一个重要的人,会不会被追杀啊?一定会,每天都在逃,从这座山逃到那座山,一直在躲避官方的追捕,提心吊胆的,所以每天他的后悔的心非常重,“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就像这样。 所以偈颂里面讲,“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意思是说,不应该做的坏事你做了,应该做的善事你不做,你会后悔的。悔恼火所烧,下辈子一样堕恶道。“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如果你今天犯的罪能够忏悔,那么忏悔后就得清静,不用再去忧悲恼苦了。 忏悔得清静后,就不要再烦恼了。忏悔的真义就是不要再犯第二次的过了,你今天忏悔一次,下次就不要再犯了。要学颜渊的「不二过」。有的人很厉害哦,他以为今天忏悔,得清净了,下次再犯前,就跟佛菩萨请假,又犯一次。每次犯了就忏悔,以求清净,这样不是真忏悔。 “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忏悔之后,你的心就得安乐了,不要再念着以前做错的事情。我发现一个问题,你们对以前做错的事情蛮在意的,悔不当初,非常激动,激动过去做错的一些坏事,懊恼不已,偶尔会想着前尘往事:怎么过去会这样?各位,如果你已经忏悔了,就不要再去想这些事了,要放下,生活还是要过的。生死轮回还是要断的,你还是要赶快继续修行下去比较重要。 “若有二种悔,若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以上讲的两种悔──「不应该做的坏事你做了,应该做的善事你不做」──这就是愚痴。“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如果你没有从心深处去忏悔的话,就会造成一种现象,不应该做的恶事,未来你将会继续做,不知忏悔。已经做的恶事,你会继续做,没办法不做。掉举、掉悔,我们也要把它们去除,去除才能入定。否则经常在后悔,后悔之前散乱的时候所造的业。 最后一个盖,就是疑盖。疑盖有三种:怀疑自己,怀疑佛法,怀疑师父这三种。怀疑有好的,有坏的,追求真理的人,如哲学家,他需要怀疑,才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还要问砂锅从何起。追求真理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怀疑,但是这边讲的怀疑,是障碍你入定的怀疑。 “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如果怀疑充满了你的心,你在诸法中就得不到信心了。 疑盖我们明天再讲。六妙门我们拿起来一下。 数息、随息及止门,你们都了解了吗?止门就是当你能够修习数息与随息之后,心的寂静已经达到某种程度了,就可以让你的心安住下来,安住在止。如果数习与随习还修得不够,那么你修止门的时候,心还是会乱,止一下而已,就乱了,一定会这样子。 止之后,就是观。你们看「修」与「证」的内容,“于定心中,以慧分别,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当你有足够的定力以后,在定心里,用智慧去分别,分别什么呢?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就是分别很微细很微细的出入息,就像你们也说有时候好像感受不到呼吸,因为很细腻。各位!如果看不到呼吸,出去外面跑一跑,回来就看到呼吸了。因为你成天都坐着,坐着坐着,呼吸将越来越微弱。 你也不一定要跑,可以自行加重呼吸或加快呼吸,就可以感觉到呼吸了。如果你的呼吸很微弱,你的警觉力没有提高,那就看不到呼吸。所以你的呼吸越微弱,你的警觉力一定要相应地提高,你以为没有呼吸,实际是有。 这个时候你以智慧分别很微弱的出入息,你会发现出入息「如空中风」,就像虚空中的风,若有若无。我们这个空间里有没有风啊?有,只是你没去注意的话,基本上没感觉,会忽略它的存在。「若有若无」,呼吸很微弱时,感觉上好像不存在、又好像存在。 “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我们皮肤、筋、骨、肉,乃至身体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三十六物,如芭蕉树一样地不实在。总之,就是往内脏等各器官去观察,得知如芭蕉不实的结论。芭蕉树是什么树呢?你把这种树的叶子剥除,一叶一叶往外剥,剥到最后是空心的,没有东西。一般树木剥到最后,是有实心的,芭蕉树却是空心的。就像芭蕉树一样,身体是不实在的。 我们体内的三十六物,看上去很实在,可是你仔细去观察,一点都不实在,远的不说,血压稍微高一点就觉得受不了了,心脏跳的快一点,就觉得快要死了,只要你某个地方稍微改变一下,全身就受不了了,这个就是不实在的感觉,一点都不实在。 “心识无常,刹那不住。”这里你观察三件事,一件是是观察你的肉体,肉体是不实在的。再观察呼吸,呼吸如空中风般若有若无地不实在。最后,再观察你的心,你的心是无常生灭的,没有停住过,刹那刹那都没停过,一直在变。所以各位,观门里,是观什么?一是观身,二是观息,三是观心。 不净观是自古以来的必修课,但是现在我们都没有修。不净观分两种,一个是观内在的三十六物,一个是观外在的尸体。这都是修不净观,对外在尸体修九想的不净观。身念处里头,还有一种修法是纯粹观察身体的移动、身体的动作,任何的行住坐卧,都保持观照,观照自己的一举一动,这也是身念处的修法。或者观全身上下的变化,从头到脚,从脚到头,这也是一种身念处。 也有一点受念处的成分,当你去感觉每一个肌肤的受的时候,变成一种受念处。所以观是观什么?不外就是名色,以后人家问你观是观什么时,你自己要搞清楚观是观名色。名色是什么?五蕴。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 好,我现在讲一下,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修行在观什么。修定,你们已经知道观呼吸,那止观的观在观什么呢,是什么内容呢?观察名色,名色就是你的身心,色就是肉体,名就是精神,经典里,又把名拆为四个,叫作受、想、行、识,就是你的精神现象;色或色蕴,就是你的肉体。所观的对象,都不外乎这五蕴。 修观,都是根据这五蕴来修观,还可以把五蕴进一步开展为:六入处、十二入处、十八界。我先不讲这些,你们先记住,等一下如果你要起观了,要先观察什么,先观察身与心,再细一点,即色受想行识,不外乎观察这些。 你可以观察你肉体的变化,哦,这边痛死了,观察这个痛。观察鼻端冷不冷,观察头冷冷的,还是观察哪边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感觉,你可以就肉体来观察。也可以观察你的想法,你现在有很多想法,可以观察它,观察它的生灭。观察肉体,是观察它的生灭;观察思想,也是观察它的生灭。观察今天修行有什么感受,天气变了有什么感受,或者下面那柱香坐的过程中随时随地的感受,你观察感受也可以。 总之,不外乎观察心的变化或色法的变化,这就是观察五蕴。 因时间关系,明天早上我们再继续讲观,讲到这边,先让大家了解观的内容,观五蕴,观身心,亦可写为观名色,大同小异,就是这一些内容了。 我们休息五分钟就来继续禅修。
非常感恩千佛塔寺的義工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