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3-07-30 大寂法师禅七开示,2012年12月23日晚上
今天又校對完一份去年在千佛塔寺的禪七開示 大寂法师禅七开示 时间:2012年12月23日晚上 千佛塔寺义工缮打 洹舟校对、润稿 大寂法师审订 问:上两支香出现短暂的上移感觉,正常吗? 师答:上移是飘浮吗?要飘起来吗?你没有描述清楚。 类似这种情况很多,譬如说有的人觉得灵魂出窍,好像飞出去了,可是眼睛打开,看到自己还在。不过,有的人是真的有灵魂出窍的经验。至于上移的感觉,仅仅是感觉,打开眼睛会发现,其实人还是在这里。我发现这一次,很多都是第一次参加禅七,由于第一次参加呢,对于禅修经验比较陌生,所以有时候会有这种感觉。事实上只要你常常坐,就不以为意了,不会感觉怎么怎么了,这些情况都算正常。 禅修在英文里头叫meditation,现代翻译叫冥想。为什么叫冥想呢?在禅修中,像你描述的有上移感觉,那是一种冥想,冥想的时候好像进入另一个世界或另一个境界--飘飘然的。尤其西方国家,在禅修时更会导引你进入一个美丽的世界,像催眠,会导引你进入一个很美妙的世界,然后你在里头非常舒服,其实就是利用禅修有这种产生幻境(illusion)的特质,实质上不是真实的。所以,禅修产生这些情况算是正常的,你经常熟悉它就没事了。 问:师父,我按数息法打坐一段时间后,脚很痛,痛到无法集中精力数息,怎么办? 师答:哎呀!这个我不是经常告诉你们吗?这时,你可以放下脚,伸直你的脚。我发现后面有一个凳子都没有人去坐,不晓得为什么。再有,你可以下楼去经行。我发现禅修期间,也没有人下楼去经行。已经一再鼓励你们如此做了,你们好像都无动于衷。 当你脚受不了,就去后面坐,或者把脚伸直,不需要硬坚持。可以出去走一走,或经行,或到后面坐。还有,我刚刚已经跟你们讲了一个办法,你下一支香就试试看。若是脚很痛,你就把观呼吸的力道拿来观察痛的点。比如说这边痛,你就观察“无常、无常、无常”,要用一点力道观察,不是随随便便。那个痛就会缓解,甚至消失。一段时间后,痛又会回来,你再观一段无常,它又会消失。各位等一下可以试试看。 问:请问师父,打坐时会昏昏入睡,是什么原因?如何克服? 师答:这个我第一天不是讲过了吗?就是用佛陀教目犍连尊者的那个方法去克服。是不是忘记了?还是没有听到?为什么昏昏入睡?因为你平常太掉举了,你平常不晓得自己在兴奋什么,每天像陀螺转转转,不晓得转到哪边去,一直在转。现在,我们这几天禅修,心极为平静,反而问题来了,糟糕了!圣者平静的时候,保持清清楚楚的觉性,凡夫平静下来的时候很无聊,无事做,因此陷入昏沉。这个就是凡夫跟圣者的差异。 圣人可以不掉举,不昏沉,处于中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一颗觉醒的心。可是凡夫掉举惯了,昂扬惯了,激动惯了,所以没事做的时候,就掉下来,掉得很深,心一下子就沉得很深。透过禅七,让你这颗掉得很深的心慢慢爬起来,经过七天,你的心渐渐适应这种平静的状态,它会慢慢爬起来。今天第三天,我不晓得你们有没有慢慢爬起来?有人点头,有好感觉了,精神慢慢爬起来,到了一个中道,很平静又不昏沉了。 现在,你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禅七期间,在于禅七以后。禅七结束出去之后,心又不晓得在高兴什么,精神又高涨起来,不晓得在忙碌什么,然后下一次的禅七又要重新来。这就是轮回了,当你有一天彻底厌倦这种轮回的时候,你就不想在世间玩乐了。 如何克服昏沉?第一,加强观呼吸,或者在你正观无常的时候昏沉,就加强观察无常。或者你会痛对不对?你暂时不要放脚,痛自然会让你睡不着,让它痛,就睡不着了,也就无法昏沉了。第二,加强作意之力道后,如果还会昏沉,试着按摩,按你耳朵的穴道,眼睛周遭的穴道,整张脸部的穴道皆可以按摩。第三,这一招还不管用,你就立禅,起立到后面去站。第四,再不管用,就去楼下洗冷水,清醒一阵。第五,如果洗冷水还没有用,那你就要经行,不要打坐了。第六,如果真的不行的话,连经行都要倒下去,你就要去呼呼大睡了,就好好睡觉。如果你在家里,就跑去呼呼大睡,但是我怕这里如果让大家呼呼大睡,禅堂全部变空的了,大家都跑去睡了。所以,我才告诉大家,如果你真的要睡,你就到后面,背靠着墙壁睡。大概就是用这几个方法来慢慢克服昏沉。 事实上,昏沉绝对不可能一两天克服。你们第三天感觉到昏沉的情况有好转。为什么?你们知不知道?因前两天睡得差不多了,差不多睡饱了。你在世间里头忙得太累了,睡两天也可以啦,慢慢补眠补回来了。其实,如果能够每天活在修道的生活中,慢慢地就自然克服昏沉了。 问:请问师父,入定之后是不是就毫无知觉? 师答:错!入定之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非毫无知觉。毫无知觉,叫做无明,就是不清不楚,不晓得什么状态。因为入定之后你会知道自己降伏了五盖,进而生起五禅支:寻、伺、喜、乐、定,是可以检证的。 问:听说有的出家人入定后,没有呼吸,没有脉搏,这样几天后就被人火化了。 师答:你是去哪里听人家讲的?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问:我们需要禅修多久可达到这种境界? 师答:你想要被火化吗?哈哈! 问:同时又担心真入定之后被人火化。 师答:担心的可真多啊。你先能入未地道定再说,你讲的境界还离我们很遥远耶。你要入定入很久,入到让人怀疑此人是不是死了,那至少要四禅以上了,你能够进入四禅以上,随意想要入几天就几天,四禅的境界已经很高了。 基本上,入定之后不是没有呼吸,是呼吸很微弱,普通人感觉不出他有没有呼吸。即使你手放在他鼻孔边,也感觉不出。因为身体机能降到最低,他的消耗量降到最低,脉搏也好像很微弱,实际上不是没有。命、暖、识这三个少一个就没有生命现象,命根、温度、意识,这三个少一个就没有生命现象。所以,没有脉搏也是一样,没有生命现象了。 还有,你如果担心被火化,要怎么办呢?你在入定的时候,假设你现在真的可以入定一个月了,你不会随便找个大街小巷就入定啊。怎么可以这样子随便入定呢?你当然要先找好地方,还要找个外护善知识帮你护关,别让人来影响。找个好地方,这个地方是比较隐秘的,不会有人来打扰的啊。 问:经常这样禅修,会不会入定呢? 师答:会!但是要经年累月地练习,最后才会入定。有的人具有俱生慧,他善根深厚,与生就带来很深厚的,过去世熏习过的一些禅定,所以这一世一听闻到方法,一打坐就入定了。有的人因为过去世从来没熏习过,加上这一次第一次参加禅七,所以他就很费力,眼睁睁看着别人进步神速,自己却却步不前,很懊恼,有挫折感。千万别挫折,人比人气死人,不需要比,因为别人有过去世的善根,你怎么跟他比呢?我们跟自己比就好了。所以呢,你今天到底要修多久,多少年才能入定,每个人不一样。 问:入定之后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师答:很轻安!身心都很轻安,五禅支:寻、伺、喜、乐、定里头,“喜”是指心里面的喜,“乐”是指身体的乐,所以会非常喜乐。从此之后,你就不会再想从欲望的世界里头去找寻乐子,你就不会想要去寻找欲界的快乐,你就会经常用禅定来让自己从内心深处发起快乐了。 问: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也获得同样的感觉吗?请多举些例子,谢师父! 答:如果你不禅修,你不走这个修行的路,你只能够走世间的路,对不对?那世间的路永远是欲望的快乐,不可能有这种禅定的快乐。禅定的修行很多种,除了观呼吸,还有四无量心、十遍处、不净观、八胜处、八解脱等等,很多方式可以入定,但是基本上都跟修行这条路有关,你无法从欲界、从物质世界得到禅定的快乐,顶多是很专心,由专心而产生类似心一境性的效果。 我们禅定是心一境性、专注一境而产生的快乐。你在世间里头,比如你在打球,透过打球这一欲界的物质,打得很专心,也会尝试到相似的快乐,但那种快乐跟我们用禅修的所缘境而得到的快乐不一样,有本质上的差异。欲界的东西一定不可能引发出色界的快乐。我们禅修的方法都不是利用普通物质世界的事物。比如说,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是会有这种效果出来,基本上都要用修行的方法,尽量不要用世间的物质。 问:法师好!请问法师如何细细观修“不净观”呢? 师答:就是从自己身体的三十二身分或者是叫做三十六物开始观察起。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份都能够彻底地取相成功。所谓取相成功,就是闭着眼睛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各个成分都非常不净,而且很明显很清楚,没有模糊。当你可以这样一个部份一个部份都观察得清清楚楚的时候,你还可以依此而入定的。这个就是比较细腻地修不净观。我们中国的地理环境好像不允许,印度、南传国家或者西藏地区,有比较多的丢弃尸体的坟场,修行者可以跑去那边观察尸体的腐烂过程。然而,我们这边很难找到,因为都是用焚化炉火化。这边也是火化吗?对嘛,也是火化。所以,观察尸体的不净观对我们这个地区来说是稍微难一点,但是你可以透过一些照片暂时取代一下。 问:请问不净观和白骨观有相连之处吗? 师答:白骨观是不净观修法的其中一种。不净观有九想或十想,白骨观是其中一想。 问:请问,如何让这颗心时时保持正知正念? 师答:起精进力!你的精进力要够,你如果是懒懒的,可以修可以不修啊,今天很累,看看电视、租租影片来看,这样子一天过完了,你明天本来想要修,可是因为懒惰了一天就再懒惰一天好了,就一直懒惰下去。所以,保持正知正念就是要有足够的精进力。曾经有天人在问佛陀说:“请问佛陀,怎么样才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怎么样才可以时时刻刻保持快乐?” 佛陀回答他:“要有足够的精进力。当你有足够的精进力的时候,你才不会犯戒,做出错误的行为,才会有道德;当你时时刻刻精进于无过患的佛法,而不精进于那些有过患的世间法,那么你就会心时时刻刻保持在不后悔的状态。你不会后悔,没有过患,所以就会经常快乐。”正知正念也是这样,要靠精进力。所以佛法里头,有一句话:勇猛精进。 问:今天下午禅修中,发现原来身体每个毛孔都可呼吸,还有下半身也在开始发热,这是一个进步吧?法师您说呢? 师答:你可以每个毛细孔呼吸,那你有没有发现你的鼻端呼吸趋近于停止啊?每个毛细孔呼吸的话,这个鼻孔的呼吸会差不多快要停止,所以你自己最清楚,自己感觉是不是呼吸快要接近停止的样子。你下半身发热,你就不要盖这个毯子,就没那么热。基本上禅修都会发热的,有的人可能上半身容易热,有的人下半身容易热,像有一个人就是心脏的部份特别容易发热,甚至在他周遭的人都可以感觉到他这股热气,所以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你说是不是进步呢?不错啊,继续加油! 问:师父,怎样才能放下过去?放下过去的一些悔恨,一些错事,谢谢师父! 师答:忏悔得清净,要发露忏悔,讲出来。找一个你可信赖的师长或朋友,向他吐露你曾经犯过的错事,发露出来。最好是找那一个曾经被你伤害的人,找他本人跟他忏悔。如果不方便或者是已经找不到这个人,你就找一个可信赖的人,师长或朋友发露忏悔。 发露就是讲出来。你要找对人哦,不要随便找一个人,否则你很容易就恶名昭彰,就不用在梅县过活了,不用在广东过活了,所以要找对人。如果都没有人可信赖呢?你去佛堂找佛菩萨忏悔,如果佛菩萨还把你的话讲出去,他就不叫佛菩萨了,所以佛菩萨是最可信赖的,就向他发露忏悔,然后不断地礼拜佛菩萨。 现在寺庙,有很多地方都办法会,比如三千佛忏,或者是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梁皇宝忏、水陆法会,这些都是跟忏悔有关的。法本都是忏悔,每念到一尊佛就拜一次。如果在家里怎么忏悔呢?最简单就是《忏悔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你每唱一句就拜一次。(法师唱“往昔所造诸恶业”)一拜之后继续唱“皆由无始贪嗔痴”,起来再唱“从身语意之所生”,起来再唱“一切我今皆忏悔”。 就这样唱完一句之后拜一次,拜完之后再继续唱。这样拜完一轮,不是就跑去看电视哦,要继续拜,一直拜个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拜到身心俱疲,人我俱空,罪业忏清,这个时候你才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就是你已经很诚心忏悔了,忏悔之后就不要再记这件事情,要放下。难舍能舍啊,你都不放下,每件事情都记在心里,那能怎么办呢? 问:师父,这种修行方法感觉很慢,有没有快点的? 师答:你要即身成佛啊?即身成佛,你可以去修修密宗的气、脉、明点,可以去西藏寻访喇嘛、仁波切,他们有教气、脉、明点的,可能比较快。曾经有一个禅师,跟另一个禅师在对话。“你看哦,你看我的手,你看快不快?快不快?”(师父快速不断地翻掌中)另外一个禅师跟他说:“我有比你更快的。”什么?“烦恼即菩提,比你更快。”当你这样子转手掌时,我已经烦恼即菩提了,都不用在那边转了。 所以,你问有没有更快的?有!就是你观念转变,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个是圆教。有没有更快的?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个都不用修了,就是说你看到一个色法、一个东西,不起贪嗔痴,直接于色法中体会中道,于香味中体会中道。 问题与困难在于,我们一般看到好吃的就想多吃一碗。什么是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好吃的难吃的,我都不分辨,我的量多少,我就吃那个量,而不会说今天好吃一点我多吃一碗,不会。困难在这里啊!“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个大家都会讲,可是做不到。 曾经在天台智者大师的时候,出了一个卫元嵩这个人,他就把“烦恼即菩提”误解了,因为空性嘛,他就误解空性,想“烦恼即菩提”,那贪欲即是道。贪嗔痴是烦恼嘛,烦恼即菩提,那贪也是道,我不需要出家啊。所以卫元嵩原来是出家的,后来还俗娶妻,因为娶妻,有淫欲也是道,一样可以修行。 智者大师怎么反驳的呢?好,你“烦恼即菩提,贪欲即是道”对不对?那烦恼里头有贪嗔痴啊,那嗔恨也是道,对不对?你既然接受贪欲即是道,那嗔恨也是道哦。现在你要接受嗔恨哦,每天派一个人揍你一拳,让你起嗔恨心,那嗔恨就是道啊。若是如此,没多久,他就受不了了。 从中你就可以发现,说贪欲即是道,那嗔恨即是道你也得接受啊,但实际上没有人会接受嗔恨即是道,没有人愿意被打。所以啊,闽南语有句话说:“食紧弄破碗”,听得懂吗?意思是说你想要吃快一点,结果呢?那个碗就掉在地上破掉了。所以有时候,不要要求快与慢,你有耐心的时候,就瞬间完成了。 我再讲一个故事给你听,是印度教里面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一个Indra,因陀罗,我们《华严经》里有因陀罗网,但这里的因陀罗是印度教里面的名称。因陀罗是一个天神,他有一次下凡来巡视人间,他走着走着看到一个瑜伽行者,在常年累月打坐禅修,打坐到什么情况呢?那个蚂蚁已经在他身上建立起一个蚂蚁窝,快要把他的鼻子淹没了,已经建了这么高一个蚂蚁窝,你看得修多久。 那这个瑜伽行者就跟Indra天神说:“Indra,Indra,麻烦你去Krishna克里希那神那边的时候,你可不可以帮我问一下,我这样修还要修多久才可以成就?才可以结束啊?帮我问问看。”“好,没问题,我帮你问!”Indra继续巡视,过没多久又看到一个修行者在手舞足蹈地跳舞,一边跳一边喊:“Hey!Rama!Rama!Hey!Hey!Rama!Rama!Hey!Hey!”他用这种手舞足蹈的方式修行,也是碰到Indra,很高兴说:“嘿,Indra,你去Krishna那边问问看,看我这样子修还要修多久?” 结果呢,过了好多年之后,Indra又回来人间,那个瑜伽行者看到之后就说,哎呀!你总算回来了,请问一下:“Krishna怎么说的啊?我还要修多久啊?”他说啊:“你看到这一棵树了吗?这一棵树上面的叶子有多少片,你就需要再修几世。”这个瑜伽行者听到之后,垂头丧气,本来在那边修得好好的,马上垂头丧气地哭喊:“为什么还那么久?为什么?”他就很难过。 后来,Indra天神继续走,遇到手舞足蹈在那边唱“Hey!Rama!Rama!”的修行者,他也问:“Krishna怎么说的啊?我还要修多久啊?”他说:“这整座森林里面树木的叶子有多少片,你就还要修多少世,就还要修这么久。”刹那间,这个手舞足蹈的修行者非常高兴:“哎呀,太好了!至少只是整座森林的叶子,它是一个有限的数目,至少没有告诉是整个宇宙的数目。太好了!”就在这个当下,有一匹马拉着轿子从天上下来。 “这是什么啊?”Indra天神告诉他说:“这就是你的轿子啊!你可以上车了,可以去天上了。”“啊?你不是说还要再修那么久吗?还要好几辈子吗?为什么现在就来了?”“因为,你的态度决定了你已经准备好了。你的等待的心,你那一颗能够等待的心就是一个修行者要具备的心。” 我不晓得大家从这个故事有没有领略到,大乘佛教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其实就像整座森林的树木叶子数量那么多一样,这个观念是差不多的。三大阿僧祗劫,《大智度论》更是讲要无量阿僧祗劫,要无量啊!其实,用不用那么久呢?你的心如果打开,充满等待的心,随时随地都充满等待,不去要求快,剎那间你就已经OK了。剎那间你就 ready,准备好了,就可以走了。重点不是在求快,你越求快越达不到,你慢慢等,你的心将处于成就者的状态。成就者的状态是什么?不着急。这个故事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问:师父,打坐时很难入定,总是想其它事情,不想打坐怎么办? 师答:不想打坐就下去经行啊。我讲很多次了都没有人下去经行。打坐时候,打不下去就去经行。 问:师父,怎么戒欲望,对吃特别难控制,总是想吃东西怎么办? 师答:波斯匿王打仗的时候,曾经驰骋沙场,他打天下的时候是很健美的一个王子,非常英俊挺拔,结果当了国王之后变得很肥,肥嘟嘟的,走路走一下下就气喘嘘嘘的,然后甚至流汗的时候,汗里头都带着油水。他非常难过,以前是那么棒的体魄,现在变成这样,很难过,于是请教佛陀该怎么办。佛陀教他:饮食知节量。那波斯匿王就拜托了佛陀身边的一个弟子,请他到宫里面在他每次要吃饭时就复述这句话给他听:饮食知节量。 果然没多久呢,波斯匿王就恢复年轻时候的体魄,他就在皇宫的楼顶上朝着佛陀的方向礼拜,感恩佛陀的教导。所以,你要怎么克服这种爱吃的欲望?对自己默默地说,饮食知节量。还有一种方法是持不净想,把所有食物想成不净的。你每天吃的食物不外乎是荤的跟素的,那荤的,请问猪吃什么啊?馊水,猪的肉从哪里长出来的啊?从馊水里长出来的。 鱼吃什么啊?吃粪便,我们丢粪便到鱼池里,它就会吃。还有牛羊吃什么?吃草。请问草是从哪里来的?还是粪便,浇粪便,草才长得漂亮。所以,你今天吃肉,其实都是吃到粪便。你今天吃素的人,也一样啊。现在讲究有机蔬菜,也是浇粪便。你到五星级大饭店,点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它是一个高级的粪便。粪便吃下去之后,出来是粪便。所有的食物来自于粪便,回归于粪便。 我们一辈子很努力地赚钱,为了吃好一点的粪便。这样一讲,不晓得你能不能克服欲望。还有,你们每一次上大号的时候,不要马上冲水,多看几眼。我都会这样做,你们要多看几眼,多闻那个味道。每一次看到食物,就想这食物来自于粪便,这样就不大会想吃了,就会想要吐了,这个是对治法。回答得太细了,回答不完。 问:师父,您好,我打坐时会吞口水,怎么办? 答:要舌顶上颚。为什么?就是防止你吞口水。上颚就是你上排牙齿长出来的地方,然后整片舌头顶住,不是只有舌尖顶住。轻轻地就好,不要用力。 问:而且,还会隔一会儿一个深呼吸。我有照师父的方法顶上颚,每次顶了都想吞口水。 答:不是舌尖顶住而已,要整片顶住。也有人一开始,顶住上颚的时候,会流口水,顶住一会儿之后,就不会了。这个是习惯问题。 问:打坐是不是一定要单盘?交叉放可以吗? 答:可以呀。单盘,双盘,散盘都可以,交叉放也可以。不交叉放,两腿平放在蒲团上,也可以。坐到后面的凳子上也可以。以舒适,能清晰保持观照为原则。但是我告诉大家,你们这样子痛,是好的。痛,它可以消业,本来很多事情在你日常生活中才引发出来的业,提前在打坐中以痛的方式显现出来,会消业,消到有一天,你打坐时都不太痛时,你的身心变了,生活模式变了。等到有一天,坐到很清净,腿不会痛,基本上你就不太会造恶业了。你不会再追求世间的财色名利睡,那个时候你不太会有业报,业报会减少到很少。 问:老师,您好!可否推荐一些适合初学佛子的书籍?书名和作者。 答:初学者首先要读一些佛教史,可以看印顺法师写的《印度佛教史》、《中国禅宗史》这两本书,会对整个印度跟中国的佛教有所了解。你也可以看吕澄的《印度佛学概论》、《中国佛学概论》。这些书让你对佛教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你就会了解到从原始佛教到后期大乘佛法的诸多经论,包括对佛陀,论师的了解,中国祖师的了解,对经论有了解。目前,大家对经论的了解很有限,但是如果读过这些佛教史,就会瞬间增长大量见闻,好像智慧开了,这种智慧开了,跟你现在禅修的智慧开了,不一样。 至于经律论,各位最好是从《杂阿含经》入手,《杂阿含经》是一切大小乘佛法,显密教佛法的总根本,没有《阿含经》,大乘很难开展出来。一定要读《杂阿含经》,为什么呢?因为你看了《大般若经》就知道,《大般若经》在讲大胜空义的时候,它还是奠基于固有的佛学术语,奠基于原始佛教术语,而进行空性义的发挥,所以,很重要的,《杂阿含经》要读。 现在,密宗修学者在读五部大论的时候,用《俱舍论》来总括小乘佛教方面的论点。实际上,部派佛教跟原始佛教的义理,仍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要读《杂阿含经》。另外,我们汉传佛教,过度讲究大乘佛法,轻视小乘法,也不去看《杂阿含经》。其实,不管是密教,还是汉传佛教,都不能小看《杂阿含经》。当然,密教读《俱舍论》的结果,就没有用到阿含经。听说某些密宗佛学院,现在也教《杂阿含经》了。 所以,你们如果基础要打的话,《杂阿含经》一定要读,基本上《杂阿含经》读完,各式各样的禅修方法,就都学会了,等于你读过一遍各门的禅修方法了。然后,就会发现,某某禅师教的方法,只是《杂阿含经》里面讲的一小部分。如此,你对很多禅修方法了然于心,发现禅师侧重发挥某部经里面的方法。《杂阿含经》有基础之后,你再看阿毗达摩,就容易了。 进入大乘佛法之后,初级大乘讲的空义,唯识宗讲的唯识无境,如来藏讲的佛性,由于有了原始佛教的基础,看这些大乘法的时候,才不会建立在一个空中楼阁,如果你没有原始佛教基础,直接深入大乘佛法,直接建立空性智慧,这个空性智慧变成虚无飘渺的一个概念,没有扎实的感觉。会有这个问题产生。 当你把印度的经律论读过之后,再读中国祖师八大宗的内容,就会充分了解。天台宗来自于《法华经》、《般若经》、《大智度论》的思想,又比如说华严宗来自于《华严经》,禅宗来自于《大般涅盘经》,这些都是来自于印度的经律论,中国佛教不可能免于印度经论。 所以,你真的有兴趣的话,先读读佛教史概论,再读《杂阿含经》,读完可以读《般若经》,读一些阿毗达摩。基本上,我告诉你们,读的时候会有一些困难,开始读会很慢。我有一个网站,里面有我历年讲说的音频和视频,你们也可以在谷歌或者雅虎,打“大寂法师”四个字,不要打错,是寂寞的寂,不是吉祥的吉,你会找到我的网站,或者直接输入网址:http://www.muchcalm.com.tw/ ,左边可找到「演讲下载」,在首页的左边,点进去后要先注册,然后就可以听闻所有的讲法。里面有很多佛学资源,有实用的,实修的,学术的,也有好看的,你爱看电影,里面也有。我最后会发给你们一个书签,上面有我的网址,等最后再给你们。 问:禅宗与净土宗有什么不同? 答:哗,这像佛学院呢。禅宗与净土宗可以一起学习吗?可以呀。禅净双修,现在还有人禅净密三修的呢。这个等明天早上我再回答。
現在與大家分享法義
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