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7 今有弟子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讀經過程中有疑難

今有弟子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讀經過程中有疑難,他問:

师父,吉祥。
第四三经没有讲解。现弟子试着理解,敬请师父指正。感恩师父。

舍利弗说:“阿难啊!所谓寂灭,如何才能寂灭呢?谁有此寂灭?”

阿难说:“舍利弗啊!五蕴是世间愚痴凡夫本性行为造作,本性思维愿求,是刹那刹那无常、坏灭之法;五蕴之法灭尽后,方可称为寂灭。是哪五蕴呢?物质现象是世间愚痴凡夫本性行为造作,本性思维愿求,是刹那刹那无常、坏灭之法;对物质现象的贪爱灭尽后,方可称为寂灭。同样地,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是世间愚痴凡夫本性行为造作,本性思维愿求,是刹那刹那无常、坏灭之法;对心识等精神现象的贪爱灭尽后,方可称为寂灭。

师父,弟子不懂此经的重点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


師答:
第43經:
阿難說:「舍利弗啊!這令人貪著煩惱的五蘊都是由我們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也是我們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這些都是變化無常、會息滅
的事物;由於那些事物息滅的緣故,所以叫做滅。

弟子問:
师父,四二经后的论述“胜进”中出现“未会为会”。是“体会到所没有体会到的”,是吗?

師答:
未得為得:證初果
未會為會:證二果及三果
未證為證:證四果

弟子問:
师父,经书里常出现一个词:无量阿僧祗劫。是指无数多的生生世世吗?因为佛经说劫是成、住、坏、空。那一劫是不是一世呢?譬如人的一世,从授精卵出现至胚胎成形--出生长大--衰老腐朽--命终而亡。这个过程和成、住、坏、空是相应的吗?

師答:
是指无数多的生生世世沒錯。 一劫不是一世
劫,梵語 kalpa,巴利語 kappa。音譯劫波、劫跛、劫簸、羯臘波。意譯分別時分、分別時節、長時、大時、時。原為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之,而視之為不可計算之長大年月,故經論中多以譬喻故事喻顯之。
 婆羅門教認為世界應經歷無數劫,一說一劫相當於大梵天之一白晝,或一千時,即人間之四十三億二千萬年,劫末有劫火出現,燒燬一切,復重創世界;另一說則以為一劫有四時:(一)圓滿時,相當於一百七十二萬八千年。(二)三分時,相當於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年。(三)二分時,相當 於八十六萬四千年。(四)爭鬥時,相當於四十三萬二千年。四者凡四百三十二萬年。據稱現正處於爭鬥時。此外,根據上記「一劫四時」之說法,婆羅門教並認為四時相較,時間上愈形短少,人類道德亦日趨低落,若爭鬥時結束即為劫末,世界即將毀滅。
 佛教對於「時間」之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之過程。有關劫之分類,諸經論有各種說法。大智度論卷三十八謂劫有二種,一為大劫,二為小劫;妙法蓮華經優波提捨分五種劫,即夜、晝、月、時、年;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間劫、成壞劫、大劫三 種;俱舍論卷十二謂有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捲上分劫有中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大劫等六種;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一下載有九種劫,即:(一)日月歲數。(二)增減劫,即是饑、病、刀小三災劫,稱為中劫。(三)二十劫為一劫,即梵眾天劫。(四)四十劫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五)六十劫為一劫,即大梵天劫。(六)八十劫為一劫,即火災劫。(七)七火為一劫,即水災劫。(八)七水為一劫,即風災劫。(九)三大阿僧祇劫。
 諸經論中又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鳩摩羅什譯之法華經中,皆稱小劫,而法 意所譯之提婆達多品中則稱中劫;二者皆同為 antara-kalpa 之譯。又大樓炭經卷五以刀兵等三災為三小劫,而起世經卷九稱之為三種中劫。立世阿毘曇論卷九以八十小劫為一大劫,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五則以八十中劫為一大劫;此等差異,均可視為 antara-kalpa 之異譯。
 蓋「劫」字原表示時限,其中雖有多種分別,但長時之「劫」常用於說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壞之過程。前述大毘婆沙論中,分劫為中間劫、成壞劫及大劫等三種,俱舍論等分壞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種,彰所知論分為中劫等六種,即是其例。依大毘婆沙論卷一三 五載,中間劫亦有減劫、增劫、增減劫等三種:減劫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之間;增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之間;增減劫者,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又從八萬歲減至十歲之間。此三種劫在說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別,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為減,第二十劫為增,中間十八劫為增減劫,各中劫之時量皆相等。此即最初減劫中有情福勝,故下減較緩,最後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緩,中間十八劫中,上下交替間有緩有疾,故此三劫時量相等。以上為小乘之說。又依瑜伽師地論卷二、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六、瑜伽 師地論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減,故不必如大毘婆沙論所說之三種劫,即以各中劫為唯一之增減劫。另如優婆塞戒經卷七所說,從十歲增至八萬歲,從八萬歲減還至十歲,如是增減滿十八反,稱為中劫。是為異說。
 中劫中定有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等三災出現,稱為小三災。關於三災出現之時限,有不同之說法。依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四載,於各中劫中之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即出現。刀兵災者,是時人心瞋毒增上,相見即興強猛傷害之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兇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 夜方止;疾疫災者,繼刀兵災之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輒命終,難可救療,都不聞有醫藥之名,時經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災後起饑饉災,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饑饉,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
 上舉小三災,又稱三種中劫。若依大毘婆沙論所說,一劫中三災並起,則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災。若依立世阿毘曇論所說,於別劫中次第起一災,則第一劫為疾疫劫,第二劫為刀兵劫,第三劫為饑饉劫,以至第十九劫為疾疫劫。住劫中有如上二十中劫,壞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為八十 中劫。壞、空、成三劫中雖無減增之別,但由於其時量等同住劫,故準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
 壞劫時,器世間壞,有火、水、風等三災,稱為大三災,以別於前說之小三災。其中,火災由七日輪出現而起,風吹猛燄,初禪以下悉被焚燒。水災由雨霖而起,第二禪以下悉被浸沒。風災由風之相擊而起,第三禪以下悉被飄散。其次第初以火災壞滅七迴,再以水災壞滅一迴;水災之後復有七火。如此水災滿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風災,第三禪以下 中劫。壞、空、成三劫中雖無減增之別,但由於其時量等同住劫,故準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即總括成、住、壞、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
 壞劫時,器世間壞,有火、水、風等三災,稱為大三災,以別於前說之小三災。其中,火災由七日輪出現而起,風吹猛燄,初禪以下悉被焚燒。水災由雨霖而起,第二禪以下悉被浸沒。風災由風之相擊而起,第三禪以下悉被飄散。其次第初以火災壞滅七迴,再以水災壞滅一迴;水災之後復有七火。如此水災滿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風災,第三禪以下 器世界均被飄散。總計有八次七火災,一次七水災,一次風災,即所謂六十四轉大劫。以故,初禪以下之器世界,每經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壞,第二禪則每經八大劫遭一次破壞,第三禪則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壞。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三災所壞。故初禪大梵天之壽量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禪天壽量八大劫,第三禪天壽量六十四大劫。此中一大劫稱火災劫,七火災劫稱水災劫,七水災劫稱風災劫。
 又積大劫之數為十百千,乃至積數至阿僧祇,則稱一阿僧祇劫,纍積至三,稱為三阿僧祇劫。但其時量 之計算復有多種異說,大毘婆沙論卷一七七列舉四說,一說如前,一說積中劫至阿僧企耶為一阿僧祇劫,一說積成劫,一說積壞劫。菩薩地持經卷九謂劫有二種,一者日月、晝夜、時節、歲數無量,故稱阿僧祇;二者大劫無量,故稱阿僧祇。後者與婆沙之正義相同,前者乃就歲數劫而言。
 總之,劫之時量悠長,算數所難計量。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有芥子劫、磐石劫之譬喻,大藏法數卷三十二有草木、沙細、芥子、碎塵、拂石等五大劫之名,皆說明劫之時量悠久無限。又依吉爾得斯(R.C. Childers)之巴利文辭典載,劫有空及不 空二種。不空劫又有堅劫、醍醐劫、妙劫、堅醍醐劫、賢劫等五種差別。三劫三千佛緣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等,則說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此外,八十華嚴卷二以大海之水量比喻劫數之多,稱為劫海。

弟子問:
要成佛,需要很久远很久远的时间,生生世世的增上修行才可以。那我们平日里的读经诵咒,正念关照以及禅坐入定,都可以理解为修行长河里的点滴吗?因为师父在文章里写过这样一句话“因为当你们打坐进入永恒时,时间停止了。这不只是两个半小时,而是百千万亿年的进化和发展。

師答:
成佛,雖然長遠,但修出快樂時,感覺上是一下子就成佛了,快樂的時間總是容易過

弟子問:
师父,吉祥!问题又来了耶

第四四经,经文如下:
【。。。阿难!生法计是我,非不生。阿难!云何于生法计是我,非不生?色生,生是我,非不生。受、想、行、识生,生是我,非不生。譬如士夫手执明镜及净水镜,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是故阿难!色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如果受、想、行、识生,生故计是我,非不生。。。。】

弟子试着理解:阿难啊!有因有缘的生是我能够关照到的,不是没有生。阿难啊!为何说有因有缘的生是我能够关照到的,不是没有生呢?物质现象的生,是我能够关照到的,不是 没有生。感受、。。。心识等精神现象的生,是我能够关照到的,不是没有生。譬如有人手里拿着明镜及净水镜,自已在镜子里可以看到容貌显现出来,就看见了生的出现,不是没有生。所以阿难啊!物质现象的生,是我能够关照到的,不是没有生。感受、。。。心识等精神现象的生,是我能够关照到的,不是没有生。

师父,此经后半部份是讲五蕴是无常、变易之法,五蕴不相互存在。

全经是在讲五蕴的生是有因有缘的,坏灭之法,不异我及不相在。

所以弟子会将此经中的生理解为依因缘而生。

師答:
第44經:
那時,阿難尊者告訴眾比丘們說:「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尊者年少初出家的時候,經常講述深妙的法義,他這樣地說:『阿難啊!對於生起的現象,我們就會
計執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阿難啊!為什麼說對於生起的現象,我們就會計執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呢?就好比物質現象的生起,它生起後,我們就會計執那就是我,但是我們若不先去執取的話,它是不會生起的。
不異我及不相在,之前你曾經問過,也回答過哦。你往前找,應會找到。

弟子說:
哇,师父,您回答弟子这么多,感动。/流泪
感恩师父的耐心与细心。
师父,经书好难读嘛。弟子猜来猜去都不对/难过

師答:
猜得很接近啊
會越猜越近的

弟子說:
自己读,如隔山。师父教,如隔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