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3-10-27 禪七弟子繼續精進研讀《雜阿含經》
禪七弟子繼續精進研讀《雜阿含經》 师父吉祥: 再交两份作业,请师父批阅。 我把《杂阿含经》相近的内容分成一个个文档做成作业,发现这部经循序渐进的条理性很强,是一层一层往下讲的。 上一次我还说观罪性空观到识阴观不过去,没办法,看到《杂阿含经》第8-9经时,我有办法了。观识阴要破我、法二执,我再回头去观前面四阴的无常,苦,最终必可得到无我的结论而破我执。法执较简单,这只很小范围的忏悔,破男女之相所生起的法执就可以了。我再试试。 没想到《杂阿含经》也一样会回答我遇到的问题。 (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 经文大意: 过去、未来、以及现在的所有物质现象和意识形态都是无常的,如果能够这样观察,不留恋于过去,不希望于将来,不贪着于现在的种种物质和意识形态,就能离欲,最终达到灭尽定的境界。 二、知识点: l 观察时间的无常: 过去现在未来之色皆无常,不顾念过去,不企望未来,对现在的物质不贪着 l 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连六识心所亦灭,是九次第定的最后一定。 1、灭尽定不在四禅八定之中,是第九定。 2、四禅八定(九定):四禅+四无色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九定:灭尽定) l 二种涅磐:有余、无余 l 多观察老人、死人,这样才能离欲 (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 经文大意: 对五蕴真实正确的观察,是能观察到世间万物和意识形态都在无常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无法掌握与控制,就了解无常就是苦,在这种无常变化中根本没有一个能主宰的“我”存在,更不存在“我”所拥有的以及能掌控的东西存在。 能这样正确观察五蕴,就不会认为物质和意识是能带来快乐的东西,就会厌离解脱,真实智慧就会生起,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二、知识点 1、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漏皆苦。 观色无常(它在变)→苦(无法掌握)→无(非)我、无(非)我所(属于我的东西) 2、真实正观:指正确观察五蕴的无常、苦、无我 例如观察想,就是可以听明白讲课的同时,可以观照这些想的运作,像个旁观者。 3、真实智生:如实知如实见,它是怎样就怎样,不要加入自己的知见,不要加入自己的贪爱 4、乐:指离苦之后所得到的乐,并非五欲之乐 五欲之乐:有过患 禅定之乐:世间乐中层次高,无过患 (一○)同经(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 “如是,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 经文大意(合11-12两经): 五蕴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而生起它的因缘也是无常的,无常的因缘所生的五蕴也必是无常的。能这样观察,就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n 小结: 这几经从时空的无常,延伸到无常、苦、无我三法印,进一步引导,观察到无常后,要从无常中体会到苦,再从苦中明了没有一个能主宰的“我”存在,从而生起厌离心,最终从生老病死中脱出来,证得阿罗汉果。 (一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着。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著于识。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识。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 经文大意: 佛说:如果众生对物质和意识不去辨别,就不会染着于五蕴;但众生总是去分辨物质和意识,所以总被五蕴染着。如果物质和意识不会给众生带来苦,那么那些解脱的众生就不应该对五蕴产生厌离心,如果我们与五蕴无法分离,那些解脱的众生也无法出离五蕴而得解脱。 如果我对于五蕴的辨别染着如何生起?染着有什么苦?能否出离解脱?这些问题不能如实观察明了,我也会在人天道中无法解脱,永住颠倒,也不有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因为我能如实观察五蕴的辨别过程、苦,并确知可以脱离五蕴的束缚,我才能在人天道中得以解脱,最终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l 知识点: 1、味:体味、辨别 2、患:恶也苦也(《康熙字典》[广韻]解) 3、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天道和人道。 (一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识味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离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人、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脱、以离、以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过去四种说 厌离及解脱 二种说因缘 味亦复二种 l 经文大意: 佛说:我在禅定中,对五蕴的辨别、出离的过程以及五蕴的苦,专注作意思维,于是对五蕴的分辨染着、染着之苦和出离解脱能以智慧如实观察,如果不能对此如实观察,我于人天道中也不能解脱,不能自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因为我能如实观察,才能得以解脱,证得无上智慧。 l 知识点: 1、有: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 2、有求: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之一,住色无色有者,于色无色界法,未得为得,诸求、乃至勤求;是谓有求。 3、有行:有想定,名为有行。天处中,除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天,其余尽为有想也。 4、随顺:瑜伽八十三卷二十页云:随顺者:由作意思惟故。 n 小结: 这两经进一步指出众生在三界中不能解脱的原因:分辨、染着于五蕴;并且传授禅定的修习方法:作意思维观察我们是如何与五蕴分别染着粘在一起的、观察染着的苦,知道如何染着,也必然了解怎样可以出离,如实知如实见。
並將每一經加以解析
紅筆是我對他的修改
以下分享他的成果
他說:
正向滅盡,不是指達到滅盡定,而是說逐漸朝向滅盡一切煩惱的狀態。
應該說:能这样正确观察五蕴,就能對欲樂產生厭離,厭離後就不再樂於其中,自然不被綁住而得解脫。
不味,應不是指不辨別,而是指不去嘗試、嘗味或分別,即不去受用之意
經文並未說佛在禪定中做此項觀察,不必然要在定中作觀。
对五蕴的分辨染着,應修改成对五蕴的滋味染着
味,貪著而享樂,亦名味著。求,求取。行,此指身、口、
意的造作。故經文的意思應是:尊告訴眾比丘說:「我以前愛樂物質現象,對它進行遍求與造作,如果對於物質現象的愛樂能夠隨順覺悟的話,那麼對於物質現象的愛樂,便能以智慧如實地洞見了。同樣地,對於感受、想像、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的愛樂,對
它進行遍求與造作,如果對於感受、想像、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愛樂,能夠隨順覺悟的話,那麼對於這些精神現象的愛樂,便能以智慧如實地洞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