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4-02-16 22-24經
弟子繼續深入雜阿含經
紅字是批改之處
如下:
(二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劫波,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比丘心得善解脱。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脱?”
尔时,世尊告劫波曰:“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心善解脱。善哉!劫波!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劫波!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所以者何?爱欲断故。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时,劫波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
尔时,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
l 经文大意:
比丘劫波问:怎样才能断除三界的贪欲呢?
佛答:要对五蕴作细致的观察,从时空(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各方面,正确如实地观察色受想行识的无常变化,这样就能断除对物质世界和意识形态的贪爱,得心善解脱。
得心善解脫,得可刪除。心善解脱可解釋為:心善於解脫。而所謂的心善於解脫,自然是指離三界貪愛。
l 知识点:
心善解脱:断欲贪、色贪、无色贪
解1、瑜伽八十五卷十九页云:复次由三种相,当知心善解脱。谓于诸行、遍了知故;于彼相应诸烦恼断,得作证故;烦恼断已,于一切处,离爱住故。
解2、 佛地经论二卷十一页云:心善解脱者:离三界贪故。如说:离贪,心得解脱。
(二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佛告罗睺罗:“善哉!善哉!能问如来:‘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耶。”
罗睺罗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罗睺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睺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如是,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罗睺罗!比丘若如是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 经文大意:
尊者罗睺罗问:怎样才能断除我执、我见、我慢烦恼呢?
佛答:要对五蕴作细致的观察,从时空(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各方面,观察这当中没有一个可主宰的“我”,没有可由我拥有支配的物质和意识,物质/意识与我并无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的观察就是以般若智慧如实观照。能够这样观察,对于自己的身心内外的一切境界相状,就不再执着,不再被我见身见和我慢烦恼所束缚,断尽贪欲,如实观照烦恼的生灭,转化烦恼为如实知见,正确的知见观照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灭尽因果,到达彼岸。
l 知识点:
1、 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断除我见、我慢烦恼
还原为:无有我见使系着、无有我所见使系着,无有我慢使系着
我、我所见使:我见烦恼,我,指执身为我,我所,指认为有我所拥有的物质和意识
我慢使:我慢烦恼
2、 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非我:无我
不异我:没有因我而存在,或与我对应而存在的,或由我拥有支配的(物质和意识)
不相在:物质/意识与我并不互相依存,物质与意识之中没有我,我也无法拥有和支配物质和意识。
3、 识身:即心身
4、 平等慧:指般若智(一切智)。在般若智的观照之下,再无自、他的形象分别。
5、 相:表现于外而又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
6、 转去诸结:如实观照烦恼的生灭,转化烦恼为如实知见。
7、 正无间等:正确的观照知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无间:无有间断。
等:等者等同之义,前念后念其心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皆为一个,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为一个而相等者,谓之等。
8、 苦边:因果永灭尽,即名苦边。更无所余。无上无胜。
(二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伽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罗睺罗:“比丘!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为法主、为导、为覆。善哉!世尊当为诸比丘演说此义,诸比丘从佛闻已,当受持奉行。”
佛告罗睺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罗睺罗白佛:“唯然,受教。”
佛告罗睺罗:“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
“罗睺罗!比丘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 经文大意:同(二三)经
l 知识点:
1、为覆:《康熙字典》[周礼冬官考工记注]详察日覆
覆是指保護的意思,因世尊所說之法保護我們
2、超越疑心:疑心即疑结,断疑结的意思。
n 小结:
这几经的内容覆盖了断五上分结五下分结方法,转去诸结指断无明,正无间等指断掉举。只有戒禁取见和瞋恚没有提到,但平等慧如实观也不会有此两结了。这几经讲从多方面详细观察五蕴,可证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