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14-09-15 雜阿含經第271-272經
大陸弟子用功地再讀了雜阿含經第271-272經 (二七一)290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曰低舍,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语诸比丘言:“诸尊,我不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 尔时,众中有一比丘,往诣佛所,礼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低舍比丘以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唱言:‘我不能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 佛告比丘:“是低舍比丘是愚痴人,不守根门,饮食不知量,初夜、后夜,心不觉悟,懈怠懒惰,不勤精进,不善观察思惟善法;彼于分别法,心乐修梵行,离诸睡眠,于正法中离诸疑惑,无有是处。若当比丘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观察善法,乐分别法,乐修梵行,离于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处。”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语低舍比丘言:“大师呼汝。” 比丘白佛:“唯然,受教。”前礼佛足,诣低舍所,而作是言:“长老低舍!世尊呼汝!”低舍闻命,诣世尊所,稽首礼足,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语低舍比丘言:“汝低舍!实与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是唱言:‘诸长老!我不能分别于法,不乐梵行,多乐睡眠,疑惑于法’耶?”低舍白佛:“实尔。世尊!” 佛问低舍:“我今问汝,随汝意答。于意云何?若于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色若变、若异。于汝意云何?当起忧、悲、恼、苦为不耶?” 低舍白佛:“如是,世尊!若于色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色若变、若异,实起忧、悲、恼、苦。世尊!实尔不异。”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低舍,正应如是,(色)不离贪欲说法,低舍,于受、想、行、识,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识若变、若异,于汝意云何?当起忧、悲、恼、苦为不耶?” 低舍白佛:“如是,世尊!于识不离贪、不离欲、不离爱、不离念、不离渴,彼识若变、若异,实起忧、悲、恼、苦。世尊!实尔不异。”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正应如是,识不离贪欲说法。” 佛告低舍:“于意云何?若于色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彼色若变、若异时,当生忧、悲、恼、苦耶?” 低舍白佛:“不也,世尊!” “如是不异。于意云何?受、想、行、识,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彼识若变、若异,当生忧、悲、恼、苦耶?” 低舍答曰:“不也,世尊!如是不异。” 佛告低舍:“善哉!善哉!低舍!今当说譬,大智慧者,以譬得解。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语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诣某城、某村、某聚落,当示我路。’时,知路者即示彼路,语言:‘士夫,从此道去,前见二道,舍左从右前行,复有坑涧渠流,复当舍左从右,复有丛林,复当舍左从右。汝当如是渐渐前行,得至某城。’” 佛告低舍:“其譬如是:不知路者,譬愚痴凡夫。其知路者,譬如来、应、等正觉。前二路者,谓众生狐疑。左路者,三不善法——贪、恚、害觉。其右路者,谓三善觉——出要离欲觉、不瞋觉、不害觉。前行左路者,谓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前行右路者,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坑涧渠流者,谓瞋恚、覆障、忧、悲。丛林者,谓五欲功德也。城者,谓般涅槃。” 佛告低舍:“佛为大师,为诸声闻所作已作,如今当作哀愍悲念,以义安乐,皆悉已作。汝等今日,当作所作,当于树下,或空露地、山岩窟宅,敷草为座,善思正念,修不放逸,莫令久后心有悔恨,我今教汝。” 尔时,低舍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 经文大意: 有一个叫低舍的比丘,在食堂对其他比丘说:“各位,我不能理解法义,不想修梵行,最想睡觉,对佛法有很多疑惑。” 有比丘把此事告诉了佛陀,佛说:“低舍比丘是个愚痴之人,他放纵六根,饮食无度,初夜后夜该修行时,心识昏昧,不是精进修行,而是懒惰懈怠,没有用心思维观察善法。这样的人,想要理解法义,安住梵行,远离睡眠欲,不疑正法,是不可能的。比丘要收摄六根,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进修行,远离睡眠,时刻观察善法思维法义,安住梵行,对佛法坚信不疑,才是正确的修行方法。” 佛陀叫人把低舍叫来,对低舍说:“我问你的问题,你想怎么答都可以。如果你对一物件贪爱渴求念想,当这个物件变坏或失去时,你会不会因此而生起忧悲恼苦的情绪呢?” 低舍回答:“是的,世尊!对于贪爱渴求念想的物件,如果变坏失去,我确实会生起忧悲恼苦的情绪。世尊,确实如此。” 佛说:“对了,低舍,正是这样。对物质的贪欲是烦恼的根源,我所说的法不离贪欲。低舍,同样的道理,如果对受想行识贪爱渴求,当这些意识形态变异时,你又会不会生起忧悲恼苦的烦恼呢?” 不離貪欲說法:這是針對普通人於物質現象無法離棄貪欲的說法。 低舍说:“是的,世尊!确实会生起忧悲恼苦的烦恼。” 佛说:“对了,正是这样,对受想形识这些意识形态的贪欲,是烦恼的根源,我所说的法不离贪欲。 識不離貪欲說法:這是針對普通人於心識現象無法離棄貪欲的說法。 事實上,由於佛陀講五蘊時,最後講到識蘊,所以才直接跳到「識不離貪欲說法」,按照標準程序,中間還應講「受不離貪欲說法」、「想不離貪欲說法」、「行不離貪欲說法」,因重覆性太高,故中間省略,此乃佛經翻譯的慣例。以心經為例來說,你就懂了,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心經若詳細寫的話,應寫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贄語太多,所以佛經常常省略過程,寫了第一個後,直接跳到最後一個。 那么,如果我们对五蕴没有贪爱,不去渴求,当五蕴变异时,还会不会产生忧悲恼苦的烦恼呢?” 低舍答:“不会了,世尊!” 佛说:“对了,低舍!我现在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有二人同行,一个认得路,一个不认路,那个不认路的人问知路的人,要去某个地方,该怎么走。知路的人就告诉他:‘从这条路一直走去,走到一个路口,前面有两条路,你要走右边,不要走左边;再走去,又有山坑溪涧,还是要往右走;再走去,又有丛林,还是要往右走。这样始终坚持方向,一直前行,就可到达你的目的地。 在这个比喻中,那个不认路的人比喻愚痴凡夫,那个知路的人比喻如来。看到前面有两条路,比喻众生的怀疑迷惑。在左边的路,是贪觉、嗔觉、害觉三不善法。这是条邪路,与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八邪道同行;右边的路,是三善觉:离欲觉、不瞋觉、不害觉,这是条正路,与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八正道同行。坑涧渠流种种障碍,是贪嗔痴以及忧悲恼苦等种种烦恼覆障。丛林,是五欲福报。城池,是指涅槃。 我作为你们的老师,该为声闻众弟子做的,已经做了;现在见你放逸懈怠,心生哀愍,耐心讲解法义,令你安乐,这些,我该做的都做了。你也该做你作为佛弟子该做的事,在树下,空地,岩窟中,敷草安座,思维正念,精进修行不放逸,切莫虚耗时光以后心生悔恨啊。 低舍听完,欢喜奉行。 l 知识点: 1. 分别: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 2. 初夜、后夜:指修行的时间,中夜是睡眠时间。 初夜:18:00-20:00 應是18:00-22:00,你計算錯了 中夜:20:00-02:00 后夜:02:00-06:00 3. 不离贪欲说法:贪欲是推动轮回,促使众生一再承受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罪魁祸首,所以佛陀说法不离贪欲。 4. 三不善法——贪、恚、害觉:又名三恶觉,欲觉、恚觉、害觉,一切凡夫必具此三恶觉。 欲觉,贪欲之心。 嗔(恚)觉,嗔恚之心。 害觉,欲加害他人之心。 5. 出要:出离生死之要道也。 6. 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八邪道 7. 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八正道 8. 五欲: 1、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也。是为起人之欲心者,故名欲。 2、一财欲,二色欲,三饮食欲,四名欲,五睡眠欲。 9. 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故曰德。 (二七二)19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中有少诤事,世尊责诸比丘故,晨朝着衣持钵,入城乞食。食已,出,摄举衣钵,洗足,入安陀林,坐一树下,独静思惟,作是念:“众中有少诤事,我责诸比丘,然彼众中多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见大师,或起悔心,愁忧不乐。我已长夜于诸比丘生哀愍心,今当复还,摄取彼众,以哀愍故。” 时,大梵王知佛心念,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住于佛前,而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责诸比丘,以少诤事故。于彼众中多有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见大师,或起悔心,愁忧不乐。世尊长夜哀愍,摄受众僧。善哉!世尊!愿今当还摄诸比丘。” 尔时,世尊心已垂愍梵天故,默然而许。时,大梵天知佛世尊默然已许,为佛作礼,右绕三匝,忽然不现。 尔时世尊,大梵天王还去未久,即还祇树给孤独园。敷尼师檀,
身正坐,表现微相,令诸比丘敢来奉见。时,诸比丘来诣佛所,怀惭愧色,前礼佛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如被噤咒。所以然者,为求胜义故,为度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究竟苦边故。诸善男子!汝不为王贼所使、非负债人、不为恐怖、不为失命而出家,正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汝等不为此而出家耶?” 比丘白佛:“实尔。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比丘为如是胜义而出家。云何于中犹复有一愚痴凡夫,而起贪欲,极生染着,瞋恚凶暴,懈怠下劣,失念不定,诸根迷乱?譬如士夫从闇而入闇,从冥入冥,从粪厕出复堕粪厕,以血洗血,舍离诸恶还复取恶。我说此譬,凡愚比丘亦复如是。又复譬如焚尸火栝,捐弃塳间,不为樵伐之所采拾。我说此譬,愚痴凡夫比丘而起贪欲,极生染着,瞋恚凶暴,懈怠下劣,失念不定,诸根散乱,亦复如是。 “比丘!有三不善觉法。何等为三?贪觉、恚觉、害觉,此三觉由想而起。云何想?想有无量种种,贪想、恚想、害想,诸不善觉从此而生。比丘!贪想、恚想、害想、贪觉、恚觉、害觉,及无量种种不善。云何究竟灭尽?于四念处系心,住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恶、不善法从是而灭,无余永尽,正以此法。4050 “善男子、善女人信乐出家,修习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已,住甘露门,乃至究竟甘露涅槃。我不说此甘露涅槃,依三见者。何等为三?有一种见如是如是说:‘命则是身。’复有如是见:‘命异身异。’又作是说:‘色是我,无二无异,长存不变。’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思惟已,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我若取色,即有罪过;若取受、想、行、识,则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无所取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 经文大意: 一次,佛住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僧团中为一些事起了争执,世尊斥责了比丘们,早上持钵入城乞食,饭后独自在安陀林一树下打座,此时世尊心想:“现在僧团中有了点争执,我斥责了他们,但僧团中很多比丘年少,刚刚出家,还不适应僧团的生活,此时可能已生起悔过心,他们如果不见我出现,心里会很难过。我现在应当哀愍僧众,回到僧团中,摄取稳定众心。” 佛的心念,马上被大梵天王知道,大梵天王用神足通,瞬间来来佛前,请求世尊哀愍僧众,回到僧团中,摄取教导僧众。世尊黙然而许。 于是世尊回到祇树给孤独园,铺好尼师檀端坐,表现出谦和的样子,让众僧敢来接近奉见。这时众僧面带愧色来到佛前礼佛,在一边坐好。 佛说:“我们出家人,用最卑下的方式活命,剃发持钵,逐家乞食,像被诅咒一样不能随意说话。我们放弃了那么多,只为是追求真理胜义,为了超越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离苦得乐。各位,你们都不是被国王、贼人驱使而出家吧?也不被债主所逼,或者其它恐惧,不出家就会没命吧?你们出家都是为了脱生死吧?是不是这样的呢? 比丘们答道:“是这样的,世尊!” 佛说:“你们既是为真理胜义而出家,为什么还会像愚痴凡夫一样,起贪欲,生染着,动嗔心,不摄六根,不守正念,低劣懈怠呢?就像有人从黑暗再走入黑暗,刚从茅坑爬出来又掉到茅坑里去,用血来清洗血渍,刚离恶又再去作恶。凡愚比丘就像是焚尸用的桧木,扔到尘土中,连樵夫也不会去捡。” “贪觉、恚觉、害觉这三个不善觉,都是从想蕴中生起的。在想蕴中,无量种种的想聚集,当中就有贪想、恚想,害想,种种不善觉从此而生,然后这些恶想、恶觉不断反复薰习,仍至形成习气,难以断除。怎样才能切底断除这些恶念呢?要在四念处系心,修习无我观,不断修习,种种不善法就会熄灭,安住无相三昧,诸恶永尽无余。 出家人不断修习无相三昧,就能找到通往涅槃的大门,究竟涅槃。涅槃是不可能依三种错误见解而得到的,这三种错误见解是:1、命即是身;2、无命则无身;3、色身即是我,同体无二,可以长存不会变坏。佛弟子们要时常这样思维:‘世间有没有一法是可以贪取,之后又不会产生罪过的?’认真思维,就会发现没有一法是可以贪取而没有罪过。对五蕴任何一法贪取,都有罪过。想明白后,对于这个世间的一切,都不会有贪取的欲望,最终走向涅槃。 l 知识点: 1、如力士屈伸臂顷:运用神足通。在《杂阿含经》中,多次运用这个比喻,来显示神足通的速度。 2、 噤:闭口不说话 3、括:[新华字典]guā, 即桧树。[康熙字典]古法切音括,与桧同,柏叶松身。 4、塳:[康熙字典]蒲红切,音蓬,尘随风起。 5、想:指想蕴 贪想、恚想、害想:又名三想,无量寿经上曰:“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净影疏曰:“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之为觉。对缘生心,说为三想。 欲想,起贪欲之思想也。 嗔想,起嗔恚之思想也。 害想,起害人之思想也。 师解:觉是由想引发的,何以故?对缘才会生恶想,恶想生起后,现行薰种子,薰得越多,越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气,因此后来即使未对境,仍会预起恶觉。 6、无相三昧:三解脱之一 三解脱:空、无愿、无相。修习无常观,得空解脱;修习苦观,得无愿解脱;修习无我观,得无相解脱。 7、甘露门:指如来教法。甘露为涅槃之譬喻,故趋赴涅槃门譬为甘露门。又云甘露法门。 8、甘露涅槃:即涅槃。 9、 复次为住涅槃,仍未积集善资粮者,略有五种违资粮法。一者、忆念往昔笑戏欢娱承奉等事,因发思慕俱行作意,生愁叹等。二者、由彼种种为依,于所领受究竟法中,多生忘念;令于诸法,不能显了。三者、所食或过或少。由此令身沉重羸劣。于诸梵行,不乐修行。四者、喜眠,不串习断;便为上品睡眠所缠。五者、亲近猥杂而住;远离谛思正法加行。如是五种违资粮法。 n 小结: 这两经,记录了佛陀对放逸懈怠弟子的耐心教导,对正确修行方法的开示,对错误修行方法的呵责,指出了正确的修行方向。
並給我批改作業
他說:
師答:
我已用紫色筆幫你批改如下了
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