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5 雜阿含經1604-1608經

下面是大陸弟子用功研讀雜阿含經的讀經報告
分享給大家,一同精進研修佛法


(一○六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提婆达多有利养起,摩竭陀王阿阇世毗提希子日日侍从五百乘车,来诣提婆达多所,日日持五百食,供养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将五百人别众受其供养。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闻提婆达多有如是利养起,乃至五百人别众受其供养。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毕,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闻提婆达多有如是利养起,乃至五百人别众受其供养。”

  佛告诸比丘:“汝等莫称是提婆达多所得利养。所以者何?彼提婆达多别受利养,今则自坏,他世亦坏。譬如芭蕉、竹、芦,生果即死,来年亦坏;提婆达多亦复如是,受其利养,今世则坏,他世亦坏。譬如駏驉,受胎必死;提婆达多亦复如是,受诸利养,今世亦坏。他世亦坏,彼愚痴提婆达多随几时受其利养,当得长夜不饶益苦。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我设有利养起,莫生染着。’”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芭蕉生果死,  竹芦实亦然,

 駏驉坐妊死,  士以贪自丧。

 常行非义行,  多知不免愚,

 善法日损减,  茎枯根亦伤。”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  经文大意:

佛住在五舍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候,很多比丘入王舍城乞食时,听说阿阇世王每天带着五百车侍从,五百釜食物,供养提波达多和他的五百弟子。于是回去与佛提起这事。

佛说:“你们千万不要去羡慕提波达多有那么多的供养,为什么呢?提波达多虽然受了那么多的供养,但他的贪欲,不仅败坏了自己的修行,也败坏了他的弟子们的修行。就象芭蕉竹芦,结果后必死,来年枯坏的躯干还要祸及后代;就象駏驉,受胎成孕必死。那个愚痴的提婆达多,不论什么时候收受他人利养,都对他的修行没有益处,当是苦海无边。所以比丘们啊,你们要记住:‘不论我有多少供养,都不能生起贪着的心’。“

佛唱出谒颂:“芭蕉结果必死啊,竹芦结果实也是同理;駏驉受孕必死,正如人因贪心而丧失德行;常做非义之事,学富五车也不免愚痴;善法减损,只落得个茎枯根伤啊!”

 

l  知识点:

1.釜:

1[新华字典]古代的一种锅。[康熙字典]有足曰锜无足曰釜。

2[新华字典]古代量器名。

 

2. 駏驉:以下解释中,『』内是一个字,现在的字库打不出来了;牝牡是指鸟兽的雌性和雄性,牝为雌,牡为雄。《本草刚目》是明代医学著作,《康熙字典》忠实罗列历代注释,解1出自晋朝典籍《古今注》,本经译者为宋朝人,本人认为他用的是解1、解2的概念,即駏驉是母骡与马、驴的后代。骡是马驴杂交的后代,公骡与大部份母骡没有生育能力,极少数母骡可生育。骡子不能生育的解释有三:1、其盆骨不能开合(《本草刚目》说法);2、马与驴的染色体数不一样,不同源,骡子体内的两种染色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随机配对出有生育能力的精子卵子的机率极低。3、骡子体内性激素缺乏,不能产生成熟的精子和卵子。

1[康熙字典][玉篇]駏驉兽似骡,[古今注]骡为牝马为牡生駏;

2我国古书中称公马配母骡所生后代为駏,公驴配母骡所生后代为驉。

3[本草纲目]骡大于驴而健于马,其力在腰。其后锁骨不能开,故不孶乳。其类有五:牡驴交马而生者,骡也;牡马交驴而生者,为駃騠;牡驴交牛而生者,为『马宅』『马百』(音宅陌);牡牛交驴而生者,为『马啇』『马蒙』(音谪蒙);牡牛交马而生者为駏驉。

 

3. 芭蕉:芭蕉结果后,主干会自然枯死,在蕉头处会长出几棵蕉苗。在人工种植的过程中,蕉树结果后主干就会被砍掉,因为让它自然枯死有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渐渐枯萎的主干消耗大量养份,而蕉苗生长缓慢。

 

(一○六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国有手比丘是释氏子,在舍卫国命终。

  时,有众多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闻手比丘释子于舍卫国命终。闻已,入舍卫城,乞食还,举衣钵,洗足毕,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众多比丘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闻释氏子手比丘于舍卫国命终。云何?世尊!手比丘命终,当生何处?云何受生?后世云何?”

  佛告诸比丘:“是手比丘成就三不善法,彼命终当生恶趣泥犁中。何等三不善法?谓贪欲、瞋恚、愚痴。此三不善法结缚于心,释种子手比丘生恶趣泥犁中。”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贪欲瞋恚痴,  结缚士夫心,

 内发还自伤,  犹如竹芦实。

 无贪恚痴心,  是说为黠慧

 内发不自伤,  是名为胜出。

 是故当离贪,  瞋恚痴心,

 比丘智慧明,  苦尽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  经文大意

舍卫国有一位手比丘,是释氏族人,在舍卫国命终。比丘们在城中乞食时听到这个消息,就回去问佛:“世尊,手比丘命终后,会生到哪里去?会在哪里受生?他的来生将会怎样?”

佛说:“手比丘的一生,成就了三不善法,因贪瞋痴三不善法系缚于心,他死后会生到地狱里去。”

佛唱谒言:“贪瞋痴是毒果结缚人心啊,就象是竹芦的果实,从竹芦中长出却伤害自己。能有辨别察觉贪瞋痴的机敏智慧,即使毒果生出也不能长大伤及自己,才能堪称胜者。只要远离对贪瞋痴的无知无觉,比丘的智慧即当明现,苦尽而涅槃。”

l  知识点

1.                                  泥犁:梵语,地狱也。其义为无有,谓喜乐之类一切皆无。为十界中最劣境界。

 

2.                                  结缚: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不使解脱出离之义。

 

3.        黠慧:[师解]机敏聪慧是黠慧,黠慧是修行开发出的智慧。

 

4.                      :无知之异名。无知有二,一染污无知,二不染污无知。俱舍论一曰:“以诸无知能覆实义及障真见,故为冥。”

 

(一○六六)

 

如手比丘,难陀修多罗亦如是说。

 

l  经文大意

难陀的故事与手比丘同,此经不再赘述。

 

l  知识点:

修多罗:契经,契于理,合于机,故曰契。贯穿法相,摄持所化,如经之于纬。故曰经。

(一○六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难陀是佛姨母子,好着好衣,染色,捣治光泽,执持好钵,好作嬉戏调笑而行。

  时,有众多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难陀是佛姨母子,好着好衣,捣治光泽,执持好钵,好作嬉戏调笑而行。”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诣难陀比丘所,语言:‘难陀!大师语汝。’”

  时,彼比丘受世尊教,往语难陀言:“世尊语汝。”

  难陀闻已,即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佛告难陀:“汝实好着好衣,捣治光泽,好作嬉戏调笑而行不?”

  难陀白佛:“实尔。世尊!”

  佛告难陀:“汝佛姨母子,贵姓出家,不应着好衣服,捣令光泽,执持好钵,好作嬉戏调笑而行。汝应作是念:‘我是佛姨母子,贵姓出家,应作阿练若,乞食,着粪扫衣,常应赞叹着粪扫衣,常处山泽,不顾五欲。’”

  尔时,难陀受佛教已,修阿兰若行,乞食,着粪扫衣,亦常赞叹着粪扫衣者,乐处山泽,不顾爱欲。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难陀何见汝,  修习阿兰若,

 家家行乞食,  身着粪扫衣,

 乐处于山泽,  不顾于五欲。”

佛说此经已,尊者难陀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l  经文大意:

尊者难陀是佛姨母的儿子,很喜欢穿色彩鲜艳的好衣服,喜欢用好钵,还喜欢一边走一边嬉戏调笑。

佛知道后叫人把难陀叫来,问道:“听说你喜欢穿色彩鲜艳的好衣服,喜欢一边走一边嬉戏调笑,是这样吗?

难陀答:“是的,世尊!”

佛说:“你是佛姨母的儿子,以贵族的身份出家,是何等高贵!正因为如此,你不应有爱穿好衣用好钵,行走嬉戏调笑这些低劣的坏习惯。你应该这样想:‘我是佛姨母的儿子,身份高贵,应常处寂静处,乞食,穿粪扫衣,赞叹着粪扫衣的功德,远离五欲。’

难陀接受佛的教导之后,开始修阿兰若行,乞食,穿粪扫衣,在山林中修行,远离贪爱欲望。

 

l  知识点:

1.        阿练若(阿兰若):梵语,译为寂静处、空闲处。

阿兰若行:比丘常居阿兰若,不住于外。十二头陀行之一。

 

2.                                          粪扫衣:又名衲衣,乃火烧衣、牛嚼衣、鼠啮衣、死人衣、月水衣等等之衣,印度人讳忌,故弃之,因取人家此种弃之不用与拭粪秽物差不多的衣片,洗净之后补纳成衣,故名“粪扫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粪扫衣之功德,在于使人离贪著。

 

l  参考:

[师解]十二头陀行:()在阿蘭若處,即遠離聚落,住空閑寂靜處。()常行乞食,即於所得之食不生好惡念頭。()次第乞食,即不擇貧富,次第行步乞食。()受一食法,即日僅受一食,以免數食妨礙一心修道。()節量食,即於一食中節製其量,若恣意飲啗,腹滿氣漲,妨損道業。()中後不得飲漿,即過中食後不飲漿,若飲之心生樂著,不能一心修習善法。()著弊納(衲)衣,若貪新好之衣,則多損道行之追求。()但三衣,但持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梨三衣,不多亦不少。()塚間住,即住塚間,見死尸臭爛狼藉火燒鳥啄,修無常苦空之觀,以厭離三界。()樹下止,傚佛所行,至樹下思惟求道。(十一)露地住,即坐露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十二)但坐不臥,若安臥,慮諸煩惱賊常伺其便。

 

(一○六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低沙自念,我是世尊姑子兄弟故,不修恭敬,无所顾录,亦不畏惧,不堪谏止。

  时,有众多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低沙自念是世尊姑子兄弟故,不修恭敬,无所顾录,亦不畏惧,不堪谏止。”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诣低沙比丘所,语言:‘低沙!大师语汝!’”

  时,彼比丘受世尊教,往语低沙比丘言:“世尊语汝!”

  低沙比丘即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佛告低沙:“汝实作是念:‘我是世尊姑子兄弟,不修恭敬,无所顾录,亦不畏惧,不堪忍谏。’不?”

  低沙白佛:“实尔。世尊!”

  佛告低沙:“汝不应尔!汝应念言:‘我是世尊姑子兄弟故,应修恭敬畏惧,堪忍谏止。’”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善哉汝低沙,  离瞋恚为善,

 莫生瞋恚心,  瞋恚者非善。

 若能离瞋慢,  修行软下心,

 然后于我所,  修行于梵行。”

佛说此经已,低沙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l  经文大意:

尊者低沙是佛的姑子兄弟,他想,我是佛的至亲,除佛以外,不需对谁恭敬,不需畏惧谁人,我做什么也无人敢来劝止。

佛知道后,把低沙叫来,问道:“你真的这样认为:‘我是佛的至亲,除佛以外,不需对谁恭敬,不需畏惧谁人,我做什么也无人敢来劝止。’?”

低沙答道:“是的,世尊!”

佛说:“你不应这样想,你应这样想才对:‘我是佛的至亲,应对任何人恭敬畏惧,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时刻检点自己的行止。’

佛唱出偈言:“低沙啊,瞋恚之心非善,远离瞋恚才是善道,切莫生起瞋恚心啊。只有远离瞋与慢,才能软下心来修习梵行,破除我执。”

低沙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l  知识点:

我所:指为我所有的观念,全称我所有,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的意思。即以自身为我,以自身外之物皆为我所有。

 

n  小结

在这几经中,佛指出了对修行不利的几种坏习惯,如贪受供养、贪爱好物、不修恭敬,对贪瞋痴心的不觉,并指出了对治的方法:察觉远离三毒,修习头陀行。